《沉默的十月》读后感10篇(5)

  「如果真要我頗析自己這段漫長敘述的思緒,不管故事前前後後有什麼扭曲和變化,我都只能打個比方:拆開的毛線,和纏起來的毛線球,絕對不會相同;即使毛線球是由一撚毛線纏繞而成,卻絕對不是故事的本質。許多相連的日子和地點壓縮成一體,最深處的故事早已被遮蓋,肉眼只能看見柔軟的外表。我在光線下解開線團,毛線球越來越小,完全沒了重量,只剩下一絲長線,就像我冗長單薄的敘述,我口中這些隨著時光旋轉的歲月,隨著地球轉動而出現反覆和變化,正如同毛線連續不斷的糾結與轉折。人們說起時間的方式很有趣,彷彿那是一個能夠前後穿梭,來去自如的地點。也許,時間真的是個地點,一個所有日子和分秒所存的場所。也許人們說故事,是為了在記憶的迷宮中找出被遺忘的時刻。但是歪斜的路徑並不只一條,選擇其一,就是放起其他的可能性。人們解開手上的毛線團走入迷宮,當毛線用盡,手中就只剩下長線的尾端。慢慢地,人們只好回頭,找回原來的路。偶爾,薄薄的圍牆後方會傳來聲音,偶爾還會在原以為只是牆面的地方看到光線,但是人們只會回頭,擔心掉落手上的線,迷失在當中。在我的記憶中,我同時處於許多地方,這些地方卻又十分相似,但是在我的故事中,如果我打算找到路徑,了解自己的曆程,一次卻只能身在一個地點。」pp.147-148

  但「我」頗析的不單是時間,更是生命中的女人們是否成為想像的人,以及存在的問題。雅絲翠在故事中,因為不在而更顯完整,她位於存在與消失的邊界,就如此畫的存在一樣。我在故事扮演的社會角色,是一位中年的畫評家,故事中大量援引的現代畫作,其實要傳達的就是一種旁在性(thereness),如同約翰•伯格在《另類的出口》所說的:「他們就在我們眼前那裏,就在此時此地。這是他們被繪成畫的原因──為了在離去之後仍待在此處。」(p.76)我們所認識的雅絲翠,還有其他在生命中曾有一席之地但離去的女人:艾妮、伊莉莎白甚至他的母親,她們是透過「我」的心眼而看到的,她們甚少可以說話,故事鮮少有她們的話語,就算有,也都是透過「我」的回憶而再現了,並非出自她們的口。她們在離去之後,還有在故事進行時以非回憶的型態當下參與故事時,都被「我」的心眼給框制住,或者,以宏觀的思考來想,被作家以文字固留在此處。她們的存在是沉默的,只能不斷被解讀,被不完整的資訊和不斷改變的經驗給解讀,也因此她們的存在從未真過,卻也從未假過,一切都只是有憑有據的猜測,就像是評論家不斷地藉由自身經驗和各種資料去解讀畫作一般。

  「我」從未停歇地猜想,她們到底在「我」的生命占據的位置,還有伴隨出來的疑問,愛的存在的揣度,以及,更衍生出的生命的思索,對於自己面臨人生的轉彎處,該如何定位的困惑與茫然。於是在記憶中,她們的相似性浮現,每一位她以共同經驗和話語構織的肖像,以各種面貌在心中進行不同角度的闡釋。她的現形,在文字和不斷改變的時間記憶的變形中留下,她可以在離去之後被遺留下來,而她被遺留下來的身影就是「我」賜給自己的愛情,從來無法定義的存在。

  於是到最後,故事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個不斷解構的闡釋,愛的思索,愛的變形,愛的熱度,愛的虛無,還有最後的,愛的遺留,都在其中。

  來自 http://blog.roodo./lucialucy/archives/9465365.html

  《沉默的十月》读后感(九):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

  ——读J.C.龚达尔(丹麦)《沉默的十月》有感

  无论工作有多么忙碌,无论因为生活和工作要占据我多少的时间,我还总是能够挤出一些或是几点时间来读读书的。自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好的习惯吧。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打开豆瓣读书的页面,搜索到刚读完的这本书,写上三百余字的读书感受,或是心得。

  丹麦作家J.C.龚达尔的《沉默的十月》是我近日读完的一本。感触很深,特来多写几笔。从快递员手中接到来自于当当的这本书的时候,我拆开书本外包裹的塑料薄膜,看到书皮的腰封上写的文字说该作家是“文学界的伯格曼”,抱歉,我书读得不多,不知道伯格曼是谁,百度一下才知道,他是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那么,既然说J.C.龚达尔是“文学界的伯格曼”,可见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地位之高了。还有,这里写到,说J.C.龚达尔是丹麦“最擅长书写爱情与婚姻的作家”。还说“在他的笔尖下,触动我们的,是爱的温度”。这里,还有一句文字吸引了我,“如果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

上一篇:奢侈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企鹅·布鲁姆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