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女孩》读后感10篇(3)

  然而,在最巅峰的时候,一切急转直下。艾达被**了,电视机来了,父亲过世了,哥哥们都离开了,自己成了情妇,继而村子空了,人都走了,只剩下艾达一个人,如幽灵般飘荡在荒漠矿区。这如同惊涛骇浪般的人生,在艾达看来,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只是这占据了一半内容的后半生竟然如此从容,丝毫不见前面那样的**与灵动。似乎生活走投无路了,那么做个情妇也没什么;哥哥们都走了,无论做些什么都于事无补。印象最深的是那一个大大的“完”字,一切戛然而止。艾达辉煌的战绩仿佛还在昨日,生命却早已显出穷途末路的窘境。

  艾达的电影生命终结在十六岁。

  电影不是生命,只是一场梦。梦该醒了。这本书也像电影一样,在不甚完美的落幕之后,竟然还藏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彩蛋。也许是同为女子,艾达和母亲那种突然间的惺惺相惜,却又相见不能的感觉是那么百转千回。这个彩蛋没有给我们丝毫惊喜,只是增加了不少悲切的气氛。

  其实《电影女孩》并没有太复杂的故事,然而把这个故事放到整个国家乃至南美洲的宏大背景中,它就不仅是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藏在电视机到来的背后,是一种新的生产力的诞生和成长,作为成长中的阵痛,人们注定了要离开,矿区注定了要荒废,而艾达也注定了悲剧的一生。《电影女孩》不仅是写给电影的情书,更是给时代的挽歌。

  毛尖的序,或许作为跋会更好一点,却也把那所有的结局都缩在一句话中,像快进一样,蓦然就到了结尾。虽然,可是,我们都知道,当大屏幕暗下去的那一瞬间,当艾达停止眉飞色舞的那一刹那,当书被翻到最后一页的那一刻,我们都会从如梦似幻的故事里硬生生的跌落到冷冰冰的现实中去。只是,那光影交错的梦幻世界曾经带来的美好、荣耀,都那么让人希冀永远沉浸其中,不再醒来。

  《电影女孩》读后感(七):从“美丽人生”到“黑暗中的舞者”

  文/严杰夫

  还记得读书时最羡慕的一个同学,在上早操的当会儿,可以把看过的电视剧或录像片的情节与对白一字不拉地重复出来。更加让你自卑不已的是,他不仅在情节的还原上做到了无一巨细,而且对每个角色的神态、口音更是做到了精确地重现。那时候,漫漫的暑寒假下午,陪伴我在家的大多就是社区有线台播放的那些新旧的香港电影。每每看到精彩的片子想再度回味,去找那位同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所以,当我读到这本《电影女孩》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了少年时的那些时光。于是,我敢肯定的是,如果十几岁的自己遇到玛丽亚这样的女孩,自己一定早就对她暗自爱慕不已了。

  事实上,在智利作家埃尔南·里维拉·莱特列尔的笔下,这个“电影女孩”就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角色。她活泼、开朗、乐观、聪颖而又善解人意,而且一定长得很漂亮,尽管作者在故事里并未给予这个角色的外貌太多笔墨。我想,对任何一个爱好电影的文艺青年来说,这样的女孩一定是杀伤力巨大。

  写到这里,你一定会以为,这一次拉美作家总算要写一个美丽的故事了。但事实上,这个“电影女孩”的美好,却依然和现实生活的残酷之间冲突巨大。尽管玛丽亚享受着小镇“电影女孩”的身份,但现实的阴影却过早地笼罩了下来。在一次出演中,玛丽亚遭到了镇上放贷老头的侮辱,之后不久玛丽亚的父亲也撒手人寰,接着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大哥因为为妹妹报仇杀了放贷老头,最后锒铛入狱;二哥、三哥则纷纷浪迹天涯不知所踪;四哥则在一场事故中惨死;我们的主人公——“电影女孩”最后也变成了人家的情妇。从令人艳羡的“美丽人生”,到不忍睹目的“黑暗中的舞者”,这种巨大的情节转折就在这部不到一百页的故事中发生了。

  在埃尔南的作品中,智利北部矿区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复活的艺术》中,故事背景同样发生在北部的矿区。从这个角度来说,埃尔南极为真实地反映了智利这个国家的社会现状。对于智利来说,矿业资源是这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它不仅拥有全球已知的最大铜矿,而且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智利人的贫富差距却极为巨大,而生活在矿区的居民也很少能享受到这个国家拥有的“天然福利”, 1960年发生的9.5级的大地震(据称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地震),更是让矿区的居民陷入困窘的现实中。于是在他的笔下,我们不仅读到了《复活的艺术》,而且也读到了《电影女孩》。如同其他的拉美作家一样,埃尔南的故事里带有的那种对自己国家的人民和历史的悲悯情怀令人感动不已。

上一篇: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