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读后感10篇(4)

  很高兴元豪兄的书在此时出版,分享自己的心得,并让法律人与社会大众都更有机会接触到法律的另一个面向。也很高兴法律教育界有元豪兄这样的人物来展现“身教”。当然,更高兴的,是藉由写推荐序的机会,让我能够先睹为快这本书。

  是为序。

  《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读后感(五):留学学什么?——摘录书中札记一篇

  【按:一转眼,读这几十篇有趣的LL.M+SJD学术/生活札记,已是两年前的事了。廖元豪赴美前已在从事公法研究,他的Law School生活体验跟多数人是很不同的;有着妻子陪同,在印州村子里潜下心来,不觉就是三年,这样的生活倒也颇有滋味。他的札记,透着象牙塔气质和学术关怀,与诸如LL.M转JD或是考Bar技巧之类的法学院学生关注的务实问题无涉,同时也都是新鲜体验和直观感受,没什么伪饰,我觉得很有爱。当年了摘录其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想留个念想;如今,竟也已经是从美帝某村苦逼生活中回来一段时间的人了,重看之下,有些感触——那就是我非常不后悔学了大家都不去选的没啥“用处”的课,比如刑法、刑诉、证据法什么的。同学们,人生苦短,想学点什么就去学吧~以上。】

  最近在准备论文,再复习美国文献对“平等”的不同诠释立场——有人认为平等是“免于不合理差别待遇”的权利(这也是台湾流行的论述);但亦有许多人认为平等是一种“反宰制”、“反压迫”的权利。按前者的看法,平等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恣意禁止”,是一个一般性的法律原则,适用在“每一个个人”;但从后者的角度,平等乃是“被压迫者”、“被宰制者”的权利,是他们用以反抗的武器。这两种观念的差别,主要在于:优势地位的主宰者,有没有主张平等保障的余地?

  这让我想到一些东西:这么多留学生出国学习知识,学的是“谁的”知识?学到的是留学国的哪个方面?

  在来美国前,我知道美国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光鲜亮丽、文明富裕,动辄对其他国家颐指气使的美国,也是台湾人所熟悉的美国。另一个美国,则是一个不断反抗压制、奋斗不懈的美国。前者是白人的、男性的、资本阶级的美国;后者是少数族裔的、女性的、劳动阶级的美国。可是这么多年来,无以计数赴美留学的人,有多少人接触甚至知悉后面的美国?当然,能够远赴重洋,到美国这个学费极为昂贵的地方读书的人,本来在社会上就多半是“菁英”的上层阶级,回国后也基本上占得到好的社会位置。加上来到美国,是待在“校园”这个相对纯洁的环境内,与美国社会里的“菁英”一起读书研究。你来这儿怎么会去关心,怎么会去注意那个似乎与你无关的声音呢?这或许也部分可以解释,为何女性主义,还多少能够被引入台湾地区,至于美国的种族抗争、阶级压榨,明明在台湾地区也是值得讨论的议题,却鲜少有人引进了——因为至少有女性菁英到美国来关注这个问题,可是我们很难看到少数族裔或是下层劳动阶级能够渡海来跟美国的“对口阶级”对话。

  也因此,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自己的舆论可是把政治人物、选举程序与法制,乃至法院,都给骂个臭头。到现在各级政府还在从事选举改革,相关团体也在施压让联邦与州政府调查选举期间的种族迫害。然而台湾地区的媒体当时竟然一面倒,赞扬美国的民主法治精神!美国60年代以降的学生运动、民权运动,以及绵延百年的黑人反抗运动,在台湾地区也鲜少有人介绍。反而是那个放弃赴美留学的南方朔写了几本书,还有很多“非学者”的社会运动者介绍这段时期可歌可泣的历史。即使纯粹在学术象牙塔,美国自己的批判论述其实也是多不胜数的。你非常容易就能够看到许多文献,对美国文化或是资本主义结构的深层检讨与批判。这些批判性的论述,与各类反抗运动相互结合,分进合击,促成美国一波波的革命。今日的美国,与三十年前,与五十年前,与二十世纪初新政前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些批判力量的成果!忽略掉这个面向的美国,其实只是被美国优势文化洗脑后回去当宣传机器而已——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天生反骨,花了几百万台币在美国读书后回去提头闹革命;只是很谦卑而肤浅地说,没有接触到这个反抗挣扎的面向,就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国家漂亮外表下的血泪,也不能真正看到这个国家进步的活力!

上一篇:《读库1106》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