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读后感10篇(3)

  《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读后感(四):马英九作序——《法律人版的“旅美小简”》

  四十年前,陈之藩先生把他出国留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札记,出版了著名的《旅美小简》与《剑河倒影》。这两本小书风靡了至少一个世代的读者,让我们从文字中看到英美与台湾迥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体会到作者敏锐而充满热情的心灵。之后,金耀基的《海德堡语丝》,吴咏慧的《哈佛琐记》,也都以哲人与作家的笔触,展露了更深邃隽永的“留学”风情。在这些书中,一般读者可以体会到留学是多么丰盛的一顿知识飨宴;而曾经出国留学的人,或许更会有着“重温旧梦”的情怀。

  三十年前,我自己也曾经是留学生,至今仍然怀念在美国留学期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可惜的是,留美的法律人虽然不少,但始终没有人写出一本《旅美小简》之类的书,让中文读者(尤其是非法律人)知道“法学”原来也有创造与感性的一面;原来“学法律”可以刺激而有趣。廖元豪教授的这本《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填补了这个空缺。

  元豪兄2003年才从美国拿到法学博士返台任教,在学界还算新人。但许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他不止在校园努力教学研究,同时也参与许多社会公益活动,更屡屡投书报章杂志批判时政。这种在象牙塔外,尚有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热情,更能撰写时论的法律人,在这一代青年实是难能。在我担任台北市长期间,元豪兄同时也是“台北市政府人权保障咨询委员会”委员。无论是口头发言或是书面资料,他尖锐而有力的观点总是让我印象深刻。在我最后一次主持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全台第一部地方政府的人权保护法——“台北市人权保护自治条例草案”。内容更采取了他的建议,把这个条例草案的适用范围,扩张到“禁止私人歧视”,并且加上有效的“罚则”。让台北市的人权保护,可与全球先进城市并驾齐驱。

  如果读了这本《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我们就更可以理解元豪兄的活力从何而来。这本书汇集了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博士期间,针对生活、学习以及时事所撰写的许多札记。他在留学期间,就不定时地用电子邮件“天女散花”式地将他的经验与想法分享给台湾的友朋。很荣幸地,我也是“订户”之一。在公事忙碌之余,他的札记往往是一帖最好的提神剂。札记中所叙述的美国法学院教育方法,还有在他们夫妻留学生活中所碰到的所见所闻,总激起我不断回忆当年在哈佛大学与纽约大学法学院求学的点点滴滴。书中对美国的法律或政治事件所为的评论,也充分反映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怀。有时真佩服他:怎能在忙碌课业之外,还能写出这么多精彩可读的文章?

  元豪兄的这本书,另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展现了一个法律人的“人文”气息。社会一般大众对于法律人,不是觉得奸巧机诈,就是感到胶柱鼓瑟,或味同嚼蜡。而在国家考试压力下,各校法律系所教授的内容,往往也偏重于考试相关科目或是注释法学的基础训练。但《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让我们看到“法律”与“法律人”的另一种可能。元豪兄虽然浸淫法律多年,但不像一般刻板印象中的法律人,只能写“天书”般充满术语的法律书状或论文。相反地,全书读来文笔流畅,叙述生动。他笔下的老师、朋友与环境,无不栩栩如生。读者看了,会忍不住想去布鲁明顿(Bloomington)这个小镇驻足,或是找机会去与他所写的几位教授对谈。同时,读者也必然可以看到元豪兄在美国这几年,思想是如何成长与转变的。读这本书,好像是陪著作者度过了这三年似的。这种文字魔力,就法律学者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但这也是让法律跟社会更亲近的一个重要能力。

  更引人入胜的,是他在笔触间流露的感情。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都会深深被元豪兄对妻女、朋友、社会被压迫族群、法律,还有正义的关切所打动。他在评论与分析时,从不假装“价值中立”;相反的,他毫不忌讳地在文章中灌注自己的价值与情感。法律人虽然应该“冷静”,但不该“冷酷”。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论述,这样的人,才能让校园内的法律学子以及实务上的法律工作者,有着为正义而奋斗的热情与勇气。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情感”,元豪兄当之无愧。当然,他在批判、倡议的同时,所根据的是逻辑一贯且严谨的论证。只是他不会局限在文字或判例表面的分析,而更能揭露法律规则背后的价值观与偏见,给我们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法律问题。也让我们体会:原来正义与热情,是可以而且应该相容的。

上一篇:《读库1106》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