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侦探小说、犯罪小说骨子里总要预设某种不可逾越的秩序那样,历史小说往往也得臣服于历史的规律,由不得作家挣脱。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附上一篇讨论小人物如何对抗大时代的论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强调自己创造的人物是历史的反抗者,而不是屈服者。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作家领会到这一点。如今,有的作家误将“架空”、“玄幻”、“武侠”当作对历史的超越,往往体现的是对历史的谄媚。在他们的笔下,贯彻着倒果为因、成王败寇的思维逻辑,飘荡着“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的惊悚嚎叫。阅读这类小说的读者,就像《猛鬼街》的观众,其快感无非根源于某种潜在的心理——幸好我没在那个恐怖的地方,幸好我没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幸好我成功了,“我是惟一的幸存者”。
正是在读阿塔米夫•高希的《罂粟海》(Sea of Poppies)时,我意识到反抗对于历史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中国读者耳中,高希肯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罂粟海》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不过,这位57岁的印度作家在英语世界中早已颇负盛名。他出生于加尔各答,先后就读于新德里大学、牛津大学,是一位社会人类学博士。他曾担任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还在纽约市立大学教过电影和写作,最后专事创作。由于自身经历丰富,加上学术素养,高希的写作起点颇高。他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部部皆有好评。处女作《理性环》(The Circle of Reason)获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奖,《阴影线》(Shadow Lines)获印度娑诃德耶学院奖、安娜达奖,《加尔各答染色体》(The Calcutta Chromosome )获英国阿瑟•克拉克纪念奖,《玻璃宫》(The Glass Palace)入选法兰克福国际电子图书奖的小说类大奖,《饥饿潮》(The Hungery Tide)荣膺哈奇字谜图书奖。这部《罂粟海》也进入过布克奖的决选名单,大致能反映高希的文学品味和艺术水准。
《罂粟海》是高希最近创作的“朱鹭号”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的印度,彼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邦的鸦片工厂还在高速运转,而满清帝国的销售却遇到了障碍。鸦片,即将改变中华的国运,却已改变了印度的生态。不仅如此,罂粟像一股黑暗神秘的历史龙卷风,将种植鸦片的孟加拉农妇、飘洋过海的阿拉伯水手、濒临破产的王公贵族、孤独无助的法国少女、险中求生的美国混血儿、诡异莫测的中国囚犯等等,一并吸至“朱鹭号”双桅纵帆船上,从而碰撞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
很特别的是,如此壮阔的历史图卷,如此多样复杂的人物关系,高希偏偏运用了大量细腻的笔触来描写,这使得《罂粟海》焕发出与一般历史小说不同的韵味。从他在书后一长串的鸣谢名单里可以看出,这种韵味来源于作家深厚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知识。可是,这种细描手法似乎又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因为琐细的知识使得整部小说就像“朱鹭号”那样,迟迟到不了岸,也迟迟出不了港,缓慢得就像那个时代,近乎停滞。有时候,我觉得高希笔下的好几个人物甚至与他写的恒河猴差不多,吃了鸦片工厂排污口的罂粟渣滓,然后在树上一动不动,神思恍惚。
不过想到《罂粟海》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又对高希的安排报以理解,这应该只是漫长的序幕。登上“朱鹭号”上的众多人物将横渡孟加拉湾,驶过马六甲海峡,直抵中国的广州。在下一部高希作品《烟霾河》(River of Smoke)中,因为罂粟而纠缠在一起的人们究竟将反抗何等命运,我仍有期待。
《罂粟海》读后感(六):人造致幻的魅惑与祛除
从传统观点看,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博弈,但这场战争还有另一个主角——印度。勘定印度在当年的定位及其与中、英两国的关系,成为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总题“‘朱鹭号’三部曲”长篇小说关注的焦点。作者以国际视野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其意不在怀旧和翻案,而是于铁板钉钉的“大历史”中启开一道罅隙,让我们窥视那些通常被视作理所当然而为人所忽视的细节与瞬间。
《罂粟海》是三部曲中的首部,讲述截至1838年的印度本土故事。许是应承书名的诡异性,此书在写作风格上也颇奇怪。作为一本富于传奇色彩的浪漫小说,它以冷静超脱的笔法**现实中的苦难和苦难的不可超脱,同时,它兼具审美上的艺术性和道德上的污秽感,就如“朱鹭号”所驶向的那片海域,“月光和海浪来自同一方向,吹得这片海上泛起了沟**壑,让迪提想起了每年冬季的庄稼发芽开花时加布兹尔的庄稼的样子。”
上一篇:长发飞扬的日子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从18岁开始出发》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