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随笔选》读后感精选10篇(7)

  《一觉》

  太漂亮了,文字天才,只有鲁迅能写出来,第二个人写不出来。

  文本出现了一个鲁迅说的“现代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这就是冯至。冯至的《浅草》正好像鲁迅《野草》的亲兄弟,这样鲁迅发现还是有一些年轻人符合他意愿的,他开始在语言上恢复爱颂,各种元诗语素非常统一。

  用元诗语素加强生存方式,表扬自己的野草。景物描写和事理交融写得太好了,不可思议。……这种同构完美不再新的现代文学批评里就显不出来。……整个方法,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一个室内一个世外,这个室外有室内,那个室内有室外。……这花园太元了,是我们生活的向往之地,好东西,鲁迅在梦中一直设计的好东西。这是大师级的写作,可惜后来发生了转向和中断。

  《立论》

  张枣有句话完全阐释了我本来无法阐释的我自己的一句话,我说鲁迅、尼采、卡夫卡的文字是流血的,我自己也不知怎么解释这个“流血”,我估计会吓跑年轻人们。但张枣替我说出来了:“不需要这样言说,就不需要这样生活。这里除了对民族文化的批评,更是对语言本体论的认识,我们毋须这样说话,我们就毋须这样生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话就必须切中肯綮,不能肢解人体的概要不值得写和读。而当我们写了就要做,因为既然有必要且只能必如是言说了,那就等于说必只如是生存。言说乃是生存,否则就是谎言、废话和糟糠。

  但批评是批评谁呢?这里不包括自己吗?显然最重要的是批评自己。鲁迅梦见自己是小孩,种种困难令他回到小学的课堂学习如何说话和作文。用一种好笑写一种悲哀,批评的对象是我不是黑暗的社会,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批评不外化自己,是在批评自己的黑暗,这一点我们也许没完全理解他。

  因为一个不能承担语言困境的人,也就是不敢承担生存困境的人。

  他对人类的批评,是从语言本体论的观察,从对自己说话姿态的观察开始的,因此我们说《野草》是一系列元诗。

  太立体了。

  但鲁迅没有把《死火》里的那个人英雄化,而是悲剧化、滑稽化。

  这个小孩实际上是个小老头,对老实人的逼问他会回答“我既不想这样也不想那样”。元诗的出路还有一个就是“哈哈哈”。在这里小孩学到的东西只有“哈哈”,所以这里鲁迅在批判我们无声的中国,只有“哈哈哈”,没有真正的声音。在无声的中国,没有真正体现和表象生活的出路,他这种批判,是从语言的发声姿态开始的。当然,这不仅是在中国,人类的发声不敢承担生活的真实,(说真话要被围猎)在任何国度都是存在的。

  《求乞者》

  鲁迅最悲观绝望的一首诗,是中国的《荒原》。鲁迅非常让人难以理解,他说小孩的发声“磕头、哀嚎”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发声。他从没说过小孩不好,但对小孩的态度非常“paradox”,比如他好几处都写拿着芦苇说“杀”的孩子的形象。而鲁迅在其他文本说“救救孩子”,他相信进化论,因此他不反对小孩,但他对他们的态度,又是立体化的。可见鲁迅的思想不是二元的,是充满悖论的。这非常真实,因为那些我们认为不矛盾的事物,其实是在困境中。

  鲁迅是在用超现实主义方式竭力地接近真实。

  严格讲,小孩是虚伪的,但那个对立面的“我”又对其充满了厌恶、腻烦和怀疑。这样观察者误会的都会引向他的所见。反过来讲,不管这个小孩是不是装的,他上街乞讨就是可怜的。而这个样子是观察者给定的,观察者因为遇到语言的困境,无法与他交流。这样作品就为了突出现代社会的这种怀疑、冷漠、彼此之间没有理解,以至于最关键的一个东西——博爱、布施心的缺失。只有灰土,灰土,灰土……这种灰土令人想起西方的荒原。

  但“我”并没有停留在这儿,这是鲁迅高于当时所有作家的地方,“我”为什么乞讨,“我”也是一个乞讨者,人类都是乞讨者。如果我是他,活着我就是他,他在祈求原型意义上跟小孩同构……人的一生就是在求乞,只不过姿态不同,有的人充满尊严,有的人充满了优雅……(天哪,张枣解到这个地步,我又哭了)

  如果是浪漫主义者的话,他们会说“我用爱求乞”,但鲁迅不是这样说的,他又立体化了,虽不是爱但避免了虚假。这些坏处“我”都知道,没有办法,只能这样求乞,但“我”不愿求乞,如果生活是求乞的话,我宁可不跟人发生关系。(天哪,“我”就会说这俩字了!)

上一篇:《Bad Blood》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人性的证明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