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九):论同性恋者如何在俗套砖块中用二十四天将**减为零
初读罗兰·巴尔特。
日记是以一种非传统日记的形式记录的,我猜想可能更接近于我现在读书的记录方式,这是一本笔记汇总。当然,也被称为现象学的一种做法。
前文缓缓进入,有一种潮湿的感觉。随着记录伴随罗兰到达中国北京,这种潮湿感迅速消失,转而变成了现在可以感觉到的平壤的空气。一个六十岁的男人对陌生大陆上的种种男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近乎色情的注视。当然,色情在他的字典里面是极其美好的。
他对同行的伙伴只有简单的描述,不是在一起开会,就是在灌茅台。所以他来的目的很鲜明,就是想来正面看看东方的这个封闭国度,来看一切。但是他失算了。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结识了说法语的各类华人,然后总是被150个零时凑成的中国人围观尾随。继而转入无数次的批林批孔盛宴中。他把这种扯着蛋疼的经历归结为了俗套,然后把每一次的事件用砖块把它们量化。这兴许是法国人特有的自嘲与娱乐,读来数次笑出声响。
随着火车的步伐,罗兰对中国广大男性的注意力越发减少,以至于到最后,面对身形健美的体操者的时候,也已经话锋转向了讽刺和无奈。这样一个老人,能够有限地保持这种对同性的爱的追寻是相当不易的。然而,在一个没有**的国度,色情变得太过奢侈了。
**在各种批斗中,在各种砖块中是无法幸免于难的。留下的只有暴力**,而不是罗兰带有浪漫色彩的美学**。
摘抄了如下的一些内容。最后一点感受:越是妥善的导游与游伴,越是远离真相。如果旅行的目的是为了真相或者真实的话,我们可以不要人的陪伴。
一个没有皱痕的国家
白马寺无法参观的原因不是正在修缮,而是已经被焚毁。
只要我们想过去,人们就闪开让道。
一位革命委员会主任,每月240元。
我们与旅行社在一起,我们是穿墙者,我们穿越火车站的墙,旅馆的墙,工厂的墙,从来不停下来,不搞什么仪式,不作什么检查。
我被剥夺的东西:咖啡,生菜色拉,**。
一些少先队员向我们鼓掌。总是这一套!
离场时,也是不可思议的:全场都站立了起来,形成了人做的篱笆,向我们鼓掌。我们的汽车周围都是人。
国王般的旅行。
整个旅行:躲在语言与旅行社这两层橱窗之后。
人民群众是可爱的。
显然,在这里,分这个都与汽车有关。
真正的满是平方的小街道,有魅力。
被儿童化的成年人。
被成年化的儿童在使成年人儿童化。
儿童就像是为成年人演出的节目。
这是一次礼节性的会议吗?似乎有人这么说,他们真的是旅行社的吗?
阶级斗争优先于“发展生产”。
马克思回答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家庭能会消失。但是,家庭,因时代不同,历史实际是很不相同的,例如:父系制=私有制,家庭=生产单位。资产阶级家庭=金钱关系。因此,家庭的性质应该改变。但是家庭永远不会消失,家庭永远是一种人类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发展,并永远不能倒退。不等于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年轻人梦想着用无序的性关系来消灭家庭:那便是返回到原始社会。
结论:三种赏识,两种抵制,一个问题。
一、1.需要得到了满足
2.阶层的混杂
3.风格、伦理
二、1.俗套
2.说教性
三、权力之地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十):罗兰巴特你到底有多怨恨索莱尔斯啊?
在一个感冒的日子里,恰好也就是他们中国行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的日子,我窝在被窝里,把卓越送货小弟刚刚送来的《中国行日记》看了一遍。
巴特的洞察、欲望和抱怨就不说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巴特你到底有多怨恨索莱尔斯啊!抓住一切机会,酸溜溜地讽刺这位“代表团团长”。
学术上的:
“索莱尔斯也是借助于运动来进行,这一点令人讨厌:他总是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地不停地攻击同一点,每一次都用有所变化的实际例证、玩笑等。现在,便是攻击作为宗教和唯心论者帮凶的拉康,等等。”
上一篇:《离别之音》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