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欧罗巴经典读后感10篇(4)

  《劫掠欧罗巴》的序幕,记述了1939年6月30日瑞士卢塞恩国家大酒店举办的一场艺术拍卖会。作者描摹参会各方人士的心理活动。布拉克、毕加索、马蒂斯等名家绘画,被作为“堕落艺术品”从德国清除了出去。所谓“堕落艺术”,就是戈培尔秉承希特勒的旨意,所宣扬的对印象派以来的现代艺术,比如立体派、抽象派、表现主义画派的贬称。作者紧接着描述了纳粹党策划的艺术展之门庭冷落,以及“堕落艺术”在民间得到的欢迎。从序幕到正文到终章,洋溢着的,对人类瑰宝的深爱,突破意识形态的桎梏,穿越烽火……

  延伸阅读: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7.9[德]罗尔 / 201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抢救维纳斯6.4伊莱利亚·达尼尼·布瑞 / 2013 / 漓江出版社

  《劫掠欧罗巴》读后感(四):艺术品在二战中的命运,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劫掠欧罗巴》

  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德国国内的思想、艺术等氛围开始紧张起来,一种强硬的意识形态开始像章鱼的触手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不迎合文化协会主张的作品被纳粹党嘲笑、销毁”,作品不能被销售和展览,甚至连创作都不被允许,“空气中松节油的味道或者笔筒中浸湿的画笔都会成为被捕的证据”。

  当1939年德国发动对外扩张时,其对艺术品的劫掠方式愈加粗暴野蛮,其破坏的范围也从德意志扩展到整个欧洲,欧洲艺术品史无前例的劫难开始了......

  撰文 | 佘涛

  纳粹并不是简单“劫掠”

  在这样的审美倾向下,伴随着战争,纳粹开始对他们所喜好的艺术品进行了疯狂的“劫掠”,当然被厌恶的艺术品命运往往十分悲惨。“劫掠”二字看上去简单粗暴,却忽略了事实上的复杂性。对中国读者而言,纳粹对欧洲艺术品掠夺的形象可能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类似:大军过境,战火肆虐,强盗们把珍宝一件件抢夺而去。而纳粹在欧洲夺取艺术品的手段可远不止如此,就如同其夺取德国政权的手段是合法选举一样。对于复杂的暴行,简单地以道德好恶先入为主进行判断往往会使人们失去理解批判他们的强度和深度。

《劫掠欧罗巴: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作者:(美)林恩·H·尼古拉斯 译者:刘子信 版本:后浪出版公司 2018年8月

  纳粹在二战期间所获得的很多艺术品,是通过买卖的方式得来,这在战争爆发之前尤为显著。希特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他有着众多的艺术顾问和代理人,这些人在欧洲各国收购他所热衷的艺术品。另外一个著名收藏者就是手握大权的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戈林出身优渥,常年混迹上流社会,在手握大权之后,“工业家、谋官者都争先恐后地与这些新统治者建立关系”,而他对于艺术品的贪婪和痴迷令人吃惊。大笔政府基金在他手里成为大规模收藏的条件,将一部分收藏品奉给元首后,剩下的戈林就可以自行收购了。甚至连不列颠空战的失利,都不能影响这位挺着肚子的空军总司令造访巴黎网球场美术馆挑选自己喜爱的艺术品——也许在他看来,收藏艺术品才是人生的终极爱好,而建立德意志帝国则是不得不去做的工作而已。他对于艺术品的痴迷,仿佛使我们忘却了他是纳粹高层的权力人物,而回看相同主题的好莱坞大片《盟军夺宝队》中德军将从比利时夺去的国宝《根特祭坛画》当作作战会议案板的设定纯属**,书中这段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便凸显了出来。占领区更复杂的现实处境则更是让这些艺术品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现代艺术被扣上“堕落”的帽子

  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极大地**了传统的艺术主张,这种新兴的艺术主张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德国就有着长期的反现代传统,1909年德皇威廉就购买印象主义绘画一事,罢免了国家画廊的馆长胡戈·冯·楚迪。而在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之后,这种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敌意落实成具体的措施和法规,纳粹的政治主张渗透进他们的艺术偏好里。为打压“失败”、“颓废”的现代主义热潮,纳粹政府于1937年专门举办了一个名为“堕落艺术”的现代艺术展以向公众展示现代主义的“邪恶”。除去传统文化因素外,德国社会为什么会涌现出这样一股厌恶现代派艺术的思潮呢?

希特勒的艺术情结和口味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纳粹文化政策的制定。

上一篇:上班赚钱下班理财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提琴里的手稿》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