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言论(第3卷)读后感10篇(4)

  然而仅有这一层面的解读还不够,许子东还要超脱那些流行的“张胡恋史”的论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但是我觉得,关于小团圆的命题中,更深刻的矛盾是个人经历和小说艺术之间的矛盾,到底是用小说彻底宣泄个人的情史?还是把个人的情史作为最隐秘的材料来完善小说艺术,我个人觉得,张爱玲选择了后者。她太爱她的文学,因此爱上她文学中的主人翁。”这不仅是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带有温度的洞察与体谅。

  许子东感叹,“世界上很多人感情生活很难判断。张爱玲厉害的地方,是她能够把它变成艺术,这样才和我们有关。文学真的能够把痛苦升华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文明的东西。哪怕是犯傻,也犯得有价值。”这种论述,让人在十二月北京的寒风中不致凌乱,倍感温暖。

  其人:“有界变无界只是在尽公民本分”

  许子东高个子,和电视节目上言辞犀利的点评嘉宾不同,总是笑眯眯的,很温和,虽然长居香港,但还是带着些许上海语调,毫无港台腔。

  在讲座现场,谈到《许子东讲稿》的第三卷《越界言论》,许子东大有“阅尽天下世事、心中自然无界”的气势。笑翻了一干听众的同时,也收获了衷心的认同和掌声。

  《越界言论》是本时事评论集,单看书中的小辑分类,风格可见一斑:“莫谈国事”、“社会风景”、“看电影”、“**男女”、“读书笔记”……教授许子东与“锵锵三人行”嘉宾许子东,在学界与媒体间“越界”,在可言说与“闪烁其词”之间“越界”,在“可教育好子女”、知青、炼钢工人、学者、洋插队、公共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之间“穿越”。

  《越界言论》中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关于房产税、关于反三俗、关于潜规则诸此种种,都有生动体现。

  一个自称“守在现代文学界不肯离开,不舍得离开的人”,真的能够对如此广泛的领域,发表如此多的个人见解么?

  也许有不少读者不自觉地质疑其发表的言论观点的“权威性”。

  但许子东解释得好:“当我离开我的领域,去发表言论,甚至变成文字时,我不是作为一个教授,我甚至也不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只是尽公民的责任。我是作为一个纳税人,在享有说话的权利,尽公民的本分。”

  许子东笔下的“界”有许多层面,它不仅仅指职业和社会分工的简单分野,从学者到传媒诚然是“越界”,但意识形态管理的界,也是“界”的一个层面,然而在此之上,常常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主流民意”更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界”,主流被引导、被塑造,却不一定是合理和正确的,媚俗媚世是难以避开的陷阱,所以需要时时警惕。

  读《越界言论》读到此处,“有界变无界”,真叫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自然、洒脱的行文,也正是许子东时评文字的魅力所在。

  “通达”,是许子东为人为文的另一显著特征。

  他虽说过读书人对公共事务不发表任何意见,是不负责任,但又有补充,“保持沉默也是发表意见的一种途径。这不是狡辩,保持沉默不代表没有看法。”不能因为有些事情不能谈,久已久之想都不去想,那是退化。同时,也要理解体谅那些沉默的群体,因为“这个世界的自由度只有这么大。”

  《越界言论》中有一个特殊的部分:“自己的故事”。许子东以自己亲历的人生故事折射“文革”前后中国几十年变迁。这里有着最为平实的野心,也有着最为靠谱的叙述。

  他调侃自己:“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有勇气如实琐碎记下,只是想说明一个过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许子东说的是真话,他说,“如果今天我成为废铁,就是这个时代把我炼成的。”

  是的,时代造就了人,但他戏谑的背后也有着强大的理念支撑:“我所有在外面看到的东西,更早之前下乡的时候,在现实生活当中看的比它更真切,没有超过我实际感受的东西。删节是删不掉世界的,是删不掉生活的,尤其是删不掉人心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往自己心里面感受这个世界,它是删不掉的。”

  有什么比生活更为真实呢?是的,对于我等坠入庸常的愚钝之人,闲来翻书,也许应当听从许子东教授的最实在的教诲:有界常越、尊重内心!

上一篇:血色交割单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马云是特例》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