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一本由顾诚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388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感(一):阶级分析、辩证法、现在庸俗的去意识形态化的招牌

  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同时能够加上辩证法,就很有深度,能抓住关键。跟现在的所谓顶着“去意识形态、取政治化”的招牌,其实在用另一种意识形态政治取代原来政治意识形态的庸俗作品好太多;还是老一辈有深度、有立场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感(二):明末边军一小兵

  很现实反映了当时农民战争年代的生活,社会就是这样,只有人民拥护才能长久,压迫的后果必定是反抗,物极必反啊!明末边军一小兵http://.zuiduoshu./catalog/mmbjyxb.html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感(三):谈点对本书不足之处的看法

  作为老一辈治史的老先生,顾老对史料细致考究的功夫让人敬佩。本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确实是研究明末这段历史的必读读物。不过看完本书后,感觉顾老的倾向性太明显,未能完全秉承客观治史的原则,当然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书中完全否定崇祯政府,将一切忠明之臣都贴上了黑暗反动的标签,窃以为这是不合理的。当时明政府才是全国合法政权,对明臣子来说,捍卫明朝才是忠君爱国,这无可厚非。若是李自成败亡,他们就是英雄,只不过是明朝败亡,他们则沦为了狗熊。其实客观来看,根本没有孰对孰错,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给别人以定位。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感(四):阶级观太强的史书

  本书阶级观太强,凡是涉及明朝廷的,上至皇帝,下到臣子,他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都被冠以虚伪之名。作者站在农民军的立场上太过于明显,以至于在史料的佐证上都选择对农民军有利的,对明朝不利的,不过34岁便自尽的崇祯更被戴上反动头子的高帽子。只有史料有重大分歧的时候才会在注解上说明一下,其有利于明朝的,也都被作者一句自己推测而轻易否定。虽然说作者旁征博引,但以这种所谓的新历史观写历史,还不如像旧历史观一样纯粹的摆事实,讲证据,把思考辨别的事情交给读者。以前读《南明史》时候,极为推崇顾诚,而反观本书,成于80年代,与南明史不过十年之差,一个人的历史观真的会转变那么快?时代的局限性真的会影响一个人这么深?不免让人怀疑作者的学术气节是否是有问题的。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感(五):说几句明末战争

  对明末诸势力投入关注,始于一本叫做《三千美娇娘》的起点小说。借着背靠时代巨流,周旋于顺、明、清、杂各路人马之间的顺朝河南登封县七品知县之眼,我对明末的各色人物和大事件也算混了个眼熟。有了这些形象打底,再阅读严肃的史书,往往会有别致的兴趣,但缺点也是相应存在的,你对于某些人物的看法容易被小说作者在文字中塑造的形象牵着走,意气主导失去了客观的评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东林党人恶语相向,一棍子打死,想来也是受《窃明》的影响。所谓世间事弊利共存,学习者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

  明末战争的复杂局面在于,这不仅仅是义军与官军之间简单的阶级战争,同时也是汉族军与满洲军之间的民族战争(满洲军中也有为数众多汉人部队,这里以他们服务对象区别,应该归为后者)。明朝地方势力崛起在国内引发结构性矛盾的内耗使得这个庞大的生产体在内部革命对生产关系做出合理调整之前就因大量损伤的元气被一直在边境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政权打垮。前工业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征服后习惯性的屠杀,以及生产恢复期由于统治危机而导致的巅峰性保守意味着这个远东大国必须再等两百年才能蹒跚跨过近代化的门槛。

  满洲军队长期被阻挡在山海关外,终于能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的一线生机中趁机进军关内;在他们席卷半个中国后,许多起义军部队选择与晚明政权合作共同抗清,然后被“为王前驱”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联合绞杀,其中颇见残酷的世情人心。

  这几十年间的杀伐征战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中国疆域,同时也在朝鲜、缅甸等外部邦交国的记载中留下了痕迹。几百年后读来,仍不能对伤痛的情绪释怀。

上一篇:《Fujifilm X100 兼具机械与数位的摄影魅力》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心灵的焦灼》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