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猎人》的读后感10篇(5)

  但显然我是迂腐了,出现了只有老年人才有的闭塞心态。微博上有网友评论此书,说它是“不以己悲,要以物喜”,十分精妙。这恰是对一种类儿童心理的极好概括,是一个始终充满**的写作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写作者的最大乐趣。格尔纳是记者出身,记者常常被人批评不够有深度,其实是谬误。记者的任务是提供给阅读者一个视角,一个平台,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咬住自己感兴趣的那块蛋糕。而在这本书里,这个平台理所当然就是水果,它够大够多够好玩。我认为,这和所谓的“学院派”并不矛盾,至少,爱读这本书的人心态应该是年轻而开放的。译者于是说:“和格尔纳这样强度的求知欲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弱爆了。”真的,我们好像已经好久没有被什么点亮过引爆过了,不论是食物,思想,还是**。

  刊出时更名为《人类与水果的紧密联系》

  《水果猎人》读后感(九):水果,多少疯狂假汝之名

  1714年,受国王路易十四之命,法国情报局间谍弗雷泽前往智利刺探情报,他的任务是调查西班牙军队在拉丁美洲的防御工事。陆军中尉很快锁定了目标,并生擒下12名俘虏。这位信奉人道主义的军官还在返程的航行中,慷慨地将少得可怜的饮用水让给这些俘虏。

  最终,他几乎用性命换来的俘虏顺利来到法国。只不过,它们其实是产自智利的草莓苗。

  没错,草莓就是中尉获得的“绝密情报”。他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好吃的浆果远比国家秘密情报有价值多了!”据说,他的祖先就是因为在晚宴上为国王呈上一盘美味水果而获得了爵位。

  弗雷泽只是亚当·李斯·格尔纳遇到的“水果疯子”之一。这位加拿大记者撰写了一本调查水果八卦故事的书籍,题为《水果猎人》。除了水果间谍,书中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探险者、水果警察、水果强盗,甚至水果按摩师……

  罗伯特·珀尔特大概是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人士。这位年近八旬的教授曾经参与了研究原子弹的美国“曼哈顿计划”。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他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只不过研究对象变成了水果。

  据说,珀尔特不管是看书还是照片,都会寻觅水果的踪影。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小说《一切灵魂》。书中描写大学教员的晚宴上,学监表扬系主任的奖品,是一条橘瓣串成的项链,他执意要挂在系主任太太的脖子上。

  “这场面多带劲儿啊!”珀尔特在发给朋友的邮件里得意地评价。

  他还联系了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300页的水果趣闻。结果初稿已经高达600页,就这样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加内容,最后编辑不得不发出“最后通牒”——够了,真的够了!

  珀尔特不得不作出决定,“不在书的末尾加标点,以示永无终结”。

  相比之下,艺术家对水果的偏爱更具文艺范儿。每天清晨,法国作家大仲马都会准时出现在凯旋门下,美美地吃一个苹果。他最爱的水果是普罗旺斯地区卡维隆小镇上盛产的甜瓜,他后来到了不吃甜瓜就写不出稿的地步。为此,大仲马“以文换瓜”,在他许多著作上写着“献给卡维隆小镇”。

  知道席勒是怎么写出《阴谋与爱情》的吗?这位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必须在书桌的抽屉里藏满烂苹果。只有闻着腐烂水果的味道,他才能文思泉涌。跟他的习惯有一拼的是英国作家劳伦斯,这位老兄只有裸身爬上挂满可口桑葚的桑树,才能安心写作。

  水果是带来灵感的缪斯,也是夺走生命的死神。当人们发现独自一人死在房间里的教皇保罗二世时,调查显示他的死因居然是吃了太多甜瓜。同样因贪吃甜瓜致死的还有教皇七世、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等等。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有英国的约翰王死于吃了太多桃子。

  令人神魂颠倒的水果,自然容易让人惦记。在美国佛罗里达,热带果园的主人要扛着来福枪保卫自己的果园。为了对抗乡村游击队,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农场主不得不囤积枪炮,随时自卫。最狠的是加利福尼亚的“鳄梨突击队”,他们会提前给果园发来威胁信:“我们要来偷些鳄梨,你们要是不乐意,我们就宰了你们!”

  水果大盗遍布全球,任天堂还专门推出了一款新游戏,玩家的任务就是要摧毁银河系的水果海盗。不过,这些人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活在古希腊,根据公元620年的法律规定,偷窃水果或者折磨果树的人,该当死罪。

上一篇:《写给妻子的1778个故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生于1968·童年》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