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病了吗?》的读后感10篇(2)

  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

  天下公理,大学想办好,三个前提必须遵循: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这三点也许在民国时期曾经部分实现过。那已经很遥远。在《权利傲慢下的贱教授》中,张鸣说:大学的官僚化、衙门化,已经把教师变成了奴才,教授已经相当贱了,在学校发的各种表格里,教授跟扫地和做饭的人一样,属于教职工,或者员工。在住房改革之前,分房子的时候,教授绝对竞争不过做饭的大师傅,至于小车班的司机,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救救孩子”这句名言几乎快成了陈词滥调,不过张鸣在书里又大声喊了这句话。张鸣说,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对学生的戕害,一是学生在教育产业化中成了唐僧肉;二是“我们还有庞大的学生管理机构,足够把所有学生的棱角磨平、个性扼杀”。

  在病态的教育链条里,幼儿园也在劫难逃。《幼儿园的条子学》、《京城天价幼儿园的背后》等文,展现了幼儿园的种种世相。

  张鸣此书也涉及了家庭教育的观察,主要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翼护、使孩子的多面能力不能成长。

  此书还有多篇文字批评并探讨高考改革、招生方法、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大学的专业设置等。

  还有一辑对清末以来中国转型的教育历史的梳理。比如《同文馆的成就》、《武夫军汉办大学》、《废科举:百年之痒与百年之羞》等,时见深刻的分析和发现。比如《私塾消失背后的黑洞》,通过对湖南平江私塾的研究,发现了私塾的教学意义,即对于农村社会的“礼仪”即秩序的建构和维持。

  私塾和乡村社会的乡绅一样,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私塾教育的缺位,从长期来看,不仅会导致农村识字率的下降,而且会使乡村社会的既有秩序出现紊乱。

  显然,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改革,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超过了学者们所能给出的估量。传统私塾教育的迅速衰落和乡村精英的流失,背后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失常和礼俗秩序的紊乱,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配合下,最后只能导致乡村暴力化倾向的泛滥,对中国的未来政治走向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新华网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五):小小感悟

  “对一个人有成见之后,便无法公平判断事情的结果。”《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之一,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原书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后来更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不是一部架构宏大的小说,但是却让人读后深感震撼。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同时用另外三个故事进行围绕,总体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和生活观。让我们来共同体会:

  一、人的态度决定你能得到多少

  借用其中的一段描述可以看看人们对于态度的看法:

  “宾利先生一副真正的绅士派头,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得体的举止,真真切切的是一个有实力的人物。不用多长时间就与全场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结识了。他浑身充满朝气,和蔼可亲,无拘无束。他这样的好脾气,水到渠成的就博得了公众的更好评价;达西不仅身材伟岸,举止文雅有气质,又眉清目秀,精神抖擞。不过,后来,是他的言行举止引起了公众的愤慨,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他其实是个目光清高、自高自大而且傲视所有人的人,不能与人们沟通。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了。人们已经不再羡慕他的财产比德比郡的还多,也不再看好他的相貌了,反而觉得那副面孔很讨人厌。他根本就不配与宾利相提并论。”

  傲慢,只会让你得不到自身以外的东西,让你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

  二、可以适当骄傲,但绝对不要虚荣

  骄傲,从某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自信,主要关系到我们怎样看自己;而虚荣,则是一种扭曲的攀比,关系到我们让别人怎样看我们。

  适当的骄傲,可以让自己活得开心;而虚荣,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毫无意义。每个人是为自己而活,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正如书中所言:“骄傲是一种通病,人们总是会轻而易举地犯这种毛病。原因是某个人有了某种值得骄傲的资本,暂且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是能给人带来自豪的东西或事物,就会让人飘飘然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人。虽然说虚荣与骄傲有一些关系,但它们绝对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只是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当作同义词使用。不过呢,人是可以骄傲的,却不能爱虚荣。”

上一篇:《末世之城》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垮掉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