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读后感10篇(5)

  2. “他没有严谨的理论,只有思想的火花。”——台湾 李金铨

  3. 唯技术决定论倾向,使得理论带有片面性和极端性。麦氏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五、总结

  麦克卢汉曾说:“我只探索,不解释”。麦克卢汉梳理媒介发展历史,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甚至连正常线性发展脉络都没有给出,也许与他批判序列性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有关,也或许他本意就不在梳理历史,而只是用这些媒介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来为自己的思想服务。但它也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自身的作用,对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这个理论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的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理解媒介》读后感(九):麦克卢汉:超越时代的预言家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无疑是传播学领域的惊世骇俗之作。此前的美国传播学研究者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视角多侧重于传播内容与传播效应,而麦克卢汉却第一次把重点放置于传播媒介,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震惊世人的观点。在《理解媒介》全书中,麦氏以媒介这一核心概念为立论点和出发点,试图串联起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三个时代。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阐释中,部落化时代是一个以口耳相传的口语媒介为核心媒介的时代,部落人(即我们的祖先)通过血亲家族的形式建立了一种彼此协作、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他们敬奉神灵、尊崇天意,迷恋于宗教仪式与宇宙秩序;他们集体劳作、直观表达,日常交流与部落交际依凭感官卷入与直觉来袭。这是完全服膺本我而尚未产生自我意识的阶段,整个部落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轮廓模糊”的形态。

  语言文字的产生无疑是这种原始部落形态的“挖掘机”,之后的印刷文明和书面文化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种部落形态的崩解与坍塌,进而在人类的感知层面上建立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西方字母表使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开始取代具象感知和感官卷入,经验与直觉的判断屈从于理性与逻辑,线性的思维方式萌发了进步与发展的观念,周而复始的古典时间观念和思考方式被毫不吝惜的摒弃。拥有主体精神与个人意识的个体出现,集体被肢解,随之而来的是分工的日益细密。机械化的分工使个体日益隔绝并孤立,以思考和解决形而上问题的知识阶层由此萌生并延续。在遥远又古老的原始部落,到了黄叶飘零的秋季,部落人想到的可能只会是谷物成熟,而在非部落化的印刷时代,却有诗人吟哦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济慈 《秋颂》)

  然而,最吊诡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麦克卢汉预言,在非部落化的印刷文明的尽头,电力革命伴随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消弭阻隔、同步时空的能力将把我们再次裹挟进一个有机整合的、多种感官卷入的、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再一次整体、直观地感受世界,而非片段、琐碎地肢解;全面、多样地发展个人技能,而非分工明确、彼此隔绝;用即兴、发散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非线性逻辑和理性思维。而今,当我们习惯于使用各种社交软件来联系亲朋、寻觅同道者的时候,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脑、看到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讯息涌现眼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麦克卢汉的预言都变成了现实。

  《理解媒介》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其时,正在酝酿中的信息社会呼之欲出,但与今时今日相比,还远未成熟。麦克卢汉与众不同的技术决定论,无法实证的理论观点,碎片化的、而非体系性的表述方式使此书在当时备受攻讦与争议。作为一个超越时代的预言家,麦克卢汉无疑是孤独的。但历史终究是公平的,他的时代没有赋予他的,永恒的时间都会一一补偿。

  《理解媒介》读后感(十):他预见了传播的未来

  摘自《河北青年报》 作者:马 凌

上一篇:《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鹿鼎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