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音乐》的读后感10篇(4)

  其中有两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是德彪西对于大部分的作曲家的讽刺与挖苦要远远的多于对属于二次创造者的诠释艺术家们。无论是歌唱家、独奏家,还是指挥。绝大部分篇幅里,德彪西都给予了赞扬与褒奖,即使轻微的讽刺——如对尼基什稍许夸张的指挥——也是显的好似一个很有趣味的观察。也许这正是德彪西的聪明之处,他讽刺那些作曲家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实际上的损失。但是讽刺那些诠释者们的话,他自己不断在创作着的作品也就容易遭到罢演与刻意歪曲之类的风险,可见德彪西的英明。    

  二是虽然德彪西声称讨厌歌剧那臃肿的音乐形式(大概是对瓦格纳的强烈的抵触情绪所致),甚至嘲讽加渴望的以文字形式两次劝说圣桑放弃戏剧音乐形式的更多尝试,可他的评论却围绕的大都是歌剧院里面的见闻——从对贵妇们所代表的上层阶级的各种附庸风雅的举动,到对于所上演歌剧的很有见地的评论。从这一点大概也可以看出他在写作他唯一演出过的歌剧《佩列阿斯与佩利桑德》的前后对于歌剧的欣赏与学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虽然他后来一直声称讨厌戏剧音乐这个形式,而是主张纯音乐形式的创新于发展。    

  另外,德彪西的强烈民族主义在这本评论集里表现的也足够彻底。从一直在讥讽的瓦格纳,经过偶尔闪现的对勃拉姆斯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轻蔑,一直到对格里格专门一篇的讽刺。他在这方面也确实做的够绝。虽然我对他的写作才华很是钦佩,比如从一些对生活周遭的挖苦突然话锋一转到某歌剧院的新演剧目的观察,但他的某些观点本人真的不能苟同。比如在他评价格里格时,除了对他所上演的作品予以几乎是全盘的否定外,还说格里格仅仅“是一个把本国音乐运用得很巧妙的音乐家”,意指他在走老路,用自己民族音乐的特色作为成功的捷径,没有丝毫创新。并且对格里格在民族音乐上的成就也予以低估,认为他“远不及巴拉基列夫先生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先生运用俄国民间音乐所取得的成就大”。说到民族主义,其实德彪西本人一直在强调的所谓法兰西的民族传统的东西,是更不容易捉**的。好歹格里格的“挪威之声”是可以捕捉的一些东西(主要是和声的色彩),而法国其实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所谓“民族特色”,如果说他所谓的简洁有力是法兰西特色,那么挪威人或者俄罗斯人一样可以写出不臃肿的结构来,而且人家还会编织进明显的地域特点来,这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总之,德彪西在所有的评论里对于社会的批判、富人阶级对音乐会的霸占,以及自己的一些见闻感想要多于对具体音乐的说法。也许是因为他明知这是给普通读者的读物,不适合写太过专业的内容,也许更是他假借克罗士先生的口吻说过的,他不喜欢总是在讨论自己专业,无论是音乐家还是文学家,那样生活就太无趣了。这应该才是他所以能写出这么多内容丰富如杂文的音乐评论的真正原因吧。      

  另:读完此书另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认同感。这些文字内容所处的20世纪初,德彪西的一些见闻如公车的喇叭噪音、大工厂的工程、世博会,这些跟我们的时代已经有所牵连,至少较读其他的久远时代的文字要更有认同感。并且对那个每周都会有歌剧或其他音乐上演的富饶的音乐生活对于音乐爱好者们也是向往备至。

  那个时候工业的相对落后与音乐生活的丰富,正好跟我们时代的完全相反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一篇:扶摇皇后(上下)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没事别怀孕》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