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巴黎后,一天,街坊有位太太听他弹琴。孩子的天赋使这位太太大喜过望,自愿免费给他上钢琴课。这位太太就是后来著名象征派诗人魏伦的丈母娘。她自称认识肖邦,跟肖邦学过钢琴。德彪西最初的钢琴知识和对肖邦的了解就是从她那里得来的。也是在她的鼓励下,1873年,11岁的德彪西去报考法国著名的音乐学府——巴黎音乐学院。在报考的一百五十七位儿童中,三十三位有幸被录取。德彪西是其中之一。就这样,德彪西从11岁起便成了国立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研究德彪西的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德彪西从未读过正规的公立小学。他的母亲脾气急躁、管教严格。犟头倔脑的德彪西,小时候没有少挨母亲的巴掌。他会读书写字,全都是他母亲的功劳。他长大后知道自己受的教育不全面,所以读书非常勤奋,什么书都读,甚至读字典。他曾说:“我非常喜欢读字典,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陆陆续续读了十二年。开始上钢琴课,同时上乐理和视听识谱课,然后是和声课,对位课,作曲课,即兴演奏课,管风琴课……等等。这位小朋友在读书期间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而是个爱淘气,常迟到,丢三落四的学生。他对学院派的严格教育,颇不以为然,常常有出格的行为和言论。钢琴老师让他弹奏训练指法和速度的练习曲,他偏去弹奏巴赫的曲子,而且一弹就是数个小时。他虽然不听话,但他的钢琴老师对他还是赞赏有加。一年后,他的钢琴老师给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孩子,真正的艺术家气质,将来是个杰出的音乐家,前途无量。”他最不喜欢的是和声课。他做和声练习时,常常出格,不按照老师教的和声规则去做,而是别出心裁,创造出一些巧妙、优美和动听的和声效果。为此,他常受到老师的责备。但他跟老师还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尊重老师。有时老师在课后把他留下,当他的面修改他的和声作业,很客气地对他说:“显然,这样不太正统,但很巧妙。”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小同学中,由于机灵和睿智,说的话,有时会令人忍俊不禁,而在学校里传为笑谈或佳话。有一次在钢琴即兴课上,老师塞萨·弗朗克对正在即兴演奏的德彪西大声地说:“转调!转调!”他却不急不忙地对老师说:“为什么转调呀?我弹得正开心呐。”有一次,他的作曲课老师吉罗先生评论他的作曲练习时说:“我不是说你写的东西不漂亮,不过从理论上来说,是荒谬的。”德彪则西回答说:“理论是不存在的。您只要听就是了。悦耳就是法则。”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显露出了挑战传统的锋芒。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坐到钢琴面前,模仿公共马车在大街上驶过的吱吱嘎嘎声。同学们听得目瞪口呆。他对同学们说:“听和弦而不问和弦的来历和特征,你们做不到,是吗?和弦哪里来的?向哪里发展?非要知道不可吗?你们听着,这就够了。如果你们听不懂,你们就到院长那里去对他说,我糟蹋了你们的耳朵。”
服从耳朵,而不是服从规则。这就是德彪西做学生时对巴黎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提出的挑战。这也是他审美的基础。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已经开始上路了。
《热爱音乐》读后感(六):一些读后感
这么些年国内出版的作曲家自己的文字论述其实少的可怜,最早的当属柴科夫斯基与舒曼的评论文章,后来又出版了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等人的评论与自传数目不等。以艺术家们天才的视角看出去,总是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户,所以我总是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艺术大师本人的文字见解。当然,这并非是出于迷信。
德彪西的文字评论一直以来被国内学术界和文化界低估。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评论常常不仅关乎于音乐,而是涉及到他广博的知识所能指引的任何一个方向——整个社会。
德彪西的神秘,他作为新音乐简洁有力的开拓者的形象常常使我着迷。当然,我也是从他早期的作品认识并且喜欢上他的。那些美妙的旋律跟和声证明着,他本可以做一个第一流的传统作曲家,但是他不,他的本性就是要革新。
前面说了,德彪西的神秘有目共睹,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他是一个沉默的革新者,一个一旦有作品问世,因其作品对于传统的颠覆性就会引来无数批评与崇拜的充满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的印象应该完全颠覆了。他能言善辩,并且具有天才的讽刺天赋,也许德彪西认为,讽刺真的就是对于现实的最好回应。不过他的讽刺没有文人那么彻底,总是隐于他看似随意的文字里面,并且还假想了一个克罗士先生,借他的口吻诉说了很多对于音乐现状的无奈与期望。
上一篇:扶摇皇后(上下)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没事别怀孕》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