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2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204》读后感(一):关于读库1204
喜欢这一期的两篇:《“孩纸们”》和《饕餮在六零年》。前者是一位在海大教授现代诗歌的老师纪录的跟九零后学生上课的交互和感受。读完也是感慨万千。即便我已经本科毕业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感同身受,即使看起来时代相差这么久,而环境也大有不同。年轻时候的茫然大家都有经历吧。后一篇则让我想起父辈一代跟我们讲述的类似经历。当年他们关心的唯一事情就是吃饱肚子,因此偷挖别人家菜的事情也是没少干过。油渣变成黑炭大家还是抢着吃的事情就跟文中记载的也非常类似。让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文中描写的隔壁石叔家收到邮递员的一封电报,他们家四个孩子都欢呼姥爷死了,姥爷死了!结果却是相反,姥爷要被送回来又占去一份口粮。生活在现代的我难免为这种事情感叹不道德,但也确实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残酷。
《读库1204》读后感(二):关于1960
读库1204上有一篇写1960年饥饿的亲身经历的文章。跟微博上火热的1942对照一看,倒是很应景。
跟别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完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情况分析,谁也不怨,只是实实在在地写当时的那种饿,以及一些因为饿做出来的事。语气十分平静,反而让人印象深刻,毛骨悚然。
比如,她说,因为姐姐离家上了大学,可是饿的时候还回家吃饭,她十分怨恨她姐姐,骂她剥削。此后一生,她与姐姐都有隔阂,两人从不亲厚。
哥哥饿得没办法,常偷东西吃,父亲为此经常打他,不管是不是他干的坏事,都算在他头上。两人日后相敬如冰。
母亲因为总把吃的留给孩子,60年得了胃病,最后因胃癌去世。
有一段写到:“我常读小瑞的高中课本。那时语文书有两本,一本叫《文学》,一本叫《汉语》。我在文学上读到了鲁迅的《药》,我反复读关于人血馒头的描写,小栓吃人血馒头哪一段让我很馋。我常幻想,要是有人给我人血馒头吃,该多好呢。那是我还没读过《水浒》,不然我也会很想吃人肉包子。”
在人类最基础的生存本能面前,一切理性道德之类的都不重要。
作者似乎就是这样平静而又残忍地描写着自己的饥饿。
这种饿,确实是肚子空了想吃东西的那种饿没法比的。
饿死了多少人的那些数字的可怕,是一种。这是另一种可怕,人虽然没死,但人性被折磨死了一部分。
作者起题目叫饕餮,不知道是不是想说人变成了只惦记着吃的兽?
《读库1204》读后感(三):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204》
物资匮乏的岁月绝尘而去,其阴影却经久不散。家人十之七八都是高血压,老爸疑心或缘于老妈炒菜放盐过多,而我想到的是,在不远的那个年代,大家炒菜皆如此,菜咸了,人们便少吃了菜,多下了饭。数年前,有人批评旧版《现代汉语词典》,提及许多词条爱拿“可食用”说事,不符合环保、和谐的现代理念云云,而我以为,这便是两个时代的隔膜。
赵湘源女士无疑是一代人的典型,她以物尽其用为生活哲学,将一张纸拓展出七重用法,让人感叹不已。陈一鸣的《人穷智不短》,虽早已拜读,但文后海量附图,才让我得以*领会艺术家宋冬及其母亲的心灵世界。一个家并非等同于空荡荡的房子,也不止于出入其间的亲人,还在于凝结生命体温与生活故事的物件。认识过往的时代,放眼周遭的亲人与风物,所得当不输于已经过滤的历史书。
如今在故乡,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天,大家仍有腌香椿叶子、蒸榆钱和槐花的习惯。当然,现在只是调剂口味,不再为替代饭菜。杜元的《饕餮在六零年》,颇具画面感,读来亲切又心酸。那时,好多人家都养鸡,不是为吃鸡蛋鸡肉,而是为了吃按“鸡头数”供应的鸡饲料;当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脂肪,人的胃壁肠壁变薄而失去了弹性,有人因吃得太多造成胃肠穿孔或破裂而被撑死,其实还是饿死的。
就像没有经历过六零年的人难以理解“心里饿”一样,九零后之前的人,也很难理解这代人要靠饱胀感来知会自身,显而易见,本能行为“吃”在不同时代有着别样的意义。然而,沟通彼此又是必要的,《读库1204》前三题便有如此建设性功效。王小妮的《“孩纸们”》,描摹撕裂的青春的群像,记录人物的选择与进退,在我看来,“没文采”的《上课记》,在社会价值方面比她的诗歌要大。转引李鸿谷的话,献给王小妮老师:“文章出来,辩护也罢,记录也罢,都非核心。核心的是,你有无能力超越这个时代的其他书写者?如果能,那么未来就将以你的记录为底本来想象这个时代。”
上一篇:穷酸超级大国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纯真年代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