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读后感10篇(8)

  孙氏看不起司马迁,更看不起西汉以来的所有前贤。扪心自问,我们今天有不少人拘守一家学说,排斥其他各家,甚至像孙氏那样以法家为尊,将儒家定性为“复辟”势力,比之于司马谈何如?

  孙氏是误解了,其实我并没有把他当“新法家”看待,还算不上。民国时期“新法家”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是陈启天。他对法家典籍的整理、诠释是很用功的,有相当不低的学术水准。今天撇开他个人的从政经历,单从“新法家”意义上说事,陈氏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一再说:“我们并不是要将旧法家的理论和方法完完全全再行适用于现代的中国,而是要将旧法家思想之中可以适用于现代中国的成分,酌量参合近代世界关于民主、法治、军国、国家、经济统制等类思想,并审合中国的内外情势,以构成一种新法家的理论。”陈氏特别强调:“我国现在已达到由旧的君主政治进到建设民主政治的新阶段。在民主政治之下,需要民主的法治与民主的形名,不需要君主的法治与君主的形名,因此必须超越旧法家,与民主和宪政结合起来。”

  回头看看孙氏的议论。他在赞赏秦帝国的“统一文明”时,顺势发挥了一段很现实的高论,照原文抄录于下:

  这个“一”,见诸当时与后世古典社会的政治实践,无疑是国家的统一,无疑是权力的统一。中国人的意识里,治权方面,统一比分治好;权力行使方面,事权归一比事权分散好。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嘲笑“龙多主旱”的。要说清中国政治文明国情,“尚一”理念是绕不过去的。要在中国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要将分治(分裂)看得无足轻重,首先得走出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防线。否则,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民主”,到头来必然鼻青脸肿,自绝于自己的国家与民族。

  什么“龙多主旱”?!君主“专制”下,臣民的生杀予夺,可以“唯一”地听凭君王“龙威”主宰,无任何人权、臣权可言,这是历史常识。这个“一”的权力,不受法制管束。孙氏有没有现代的公民意识,我在看他描述秦始皇为“始皇帝死而地分”反动标语查不出结果,因此“全部杀尽陨石周围数里人,并以熔铁炉燔销熔化了这块巨大的陨石”时,竟然说“这是秦帝国在整个反复辟过程中最为血性的一次镇压”,答案已经清楚。想不到经一位批判者的提醒,在小说里有更多骇人的议论,选择一段照抄在这里:

  李斯,《性恶篇》之振聋发聩,却在于老师揭示的人世种种丑恶,在于老师所揭示的恶欲的无处不在的强大根基,在于性恶论给自己的惕厉之心。老师在《性恶篇》中反复论证的六则立论,一开始便深深嵌进了李斯的心扉:一则,人性本恶,无可变更;二则,善者虚伪,不可相信;三则,利益争夺,人之天性;四则,人有恶欲,天经地义;五则,圣人小人,皆有恶欲;六则,圣贤礼义,积伪欺世,效法必败。总归言之,老师的《性恶篇》在李斯心中锤炼出的人生理念便是:人为功业利益而争夺,是符合战国大争潮流的,是真实的人生奋争;笃信礼义之道,则是伪善的欺骗,结果只能身败名裂。李斯深信,师弟韩非若不是探刻揣摩了老师的性恶论,便锤炼不出种种触目惊心的权术防奸法则。李斯也一样,若不是以老师的性恶论作为立身之道,也不会有人生煌煌功业。在灵魂深处,李斯从来都坚定如一地奉行着自己的人生铁则。今日,有必要改变么?(《大秦帝国》第六部)

  我真的不想再多说什么了。说这些话,对我已经够痛苦的。规劝孙氏有意义吗?我以为没有。剩下的,只有我的无尽感慨,这就是:

  经历过“文革”不等于就可以轻松地告别“文革”。

  说痛恨“文革”不等于就能从思想上肃清“文革”的毒害。

  如果不清理“文革”思维,“文革”不是没有重演的可能。

  写毕于2012年4月15日深夜■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读后感(六):《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译者:无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版次:kindle版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71104) 1.是哪类书:历史书 2.主要内容:中国从有文明以来直到秦以前的历史 3.主要观点:我们面临第三次新的文明跨越——从残破的农村文明与畸形的城市文明的混合体,跨越到成熟的科学与工业时代的新文明形态。面对这样的文明跨越,我们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中国民族的人文意识、历史意识、生存意识、基本价值理念等,都能有一个时代性的大变化。 要完成这样一种深刻变化,我们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必然是理清文明传统,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历史,以高端文明视野确定我们队中国文明遗产的继承原则,从而明确真正的中国国情——中国文明发展的真实内核,并就所有的基本问题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共识、国家民族共识。唯其如此,才能夯实我们前进的思想根基。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之后,我们才能进入思想重建、价值重建、文化艺术重建、生存方式重建、文明形态重建的历史时代,迎来我们民族的凤凰涅槃时代。 4.要问的问题:中国文明的奥秘究竟隐藏在哪里? 5.书的结构:分三部:上册(远古到春秋),中册(战国),下册(秦) 6.重要的单字:中国 原生文明 精神对接 7.重要的句子: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我们就必须摒弃种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以高端文明的视野回望文明发展的足迹,与我们的历史传统完成精神的对接,对我们的未来方向做出清晰的选择。 8.作者的论述: 总序 要创建新的文明形态,就不能回避基于生存法则的文明史叩问。以前的历史记述只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认知水平做出的,永远需要在当代不断探索。 文明:进入国家时代,形成相对稳定而自觉的生存状态。 FFF: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式,不能避免与文明的历史传统完成对接。文明是一种稳定而自觉的生存状态。MMM 文明具有多样性,在所有文明演进史的研究著作中,关于文明起源与文明原创的探究与反思,都居于绝对中心的地位。背后的逻辑是:不清楚某种文明的起源根基,不清楚某种文明的原创特质,便不能了解这一文明的衍生传承法则,更无法预测这一文明的未来变化趋势。问题:文明为什么还要受到远去的历史的制约?文明,是人类精神连续发展的外在化。没有人类精神活动连续发展的积累,便没有文明的创造,没有文明的跨越。文明形成的枢纽时期形成的生存形态、生存法则、以及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特质等,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将永远以各种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历史的发展轨迹。这是一个族群永恒的文明徽记。 FFF:文明具有延续性,文明发端时期形成的一些特质,将会永恒的影响该文明,成为该文明的“基因”。MMM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文明历史的审视,不应该成为任何实际目标的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文明历史的探究,本身有其伟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为实现伟大的文明跨越,提供经得起考验的历史精神资源。这个目标,就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确立我们民族的文明话语权。 FFF:对文明历史的审视,有其自己的目标,即为今天提供历史资源,确立民族的文明话语权。MMM 我所力图做到的,是将自己已经消化的知识与思想,简洁诚实地告诉人们,如此而已。我们民族既往的原典著作,似乎从来都是这么简洁朴实的、使人有阅读的快感。 FFF:这就是所谓的真懂跟假懂的区别吧,能把自己已经消化的知识与思想,简洁的告诉别人,就是教啦,所谓的“费曼技巧”就是如此。MMM 上册 第一篇 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聚合基因 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 神话时代,是一个民族对生存环境起源与自身生命诞生的想象。它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原初思维方式,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对世界的解释能力、解释方法及所能达到的解释高度。与古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充满了人的主动性。对自身早期生命历程的想象,中国神话思维充满爆发性。 中国三大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FFF神话时代,中国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加深邃,壮烈,人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这些构成了我们最早的精神因子。MMM 远古传说时代,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早期脚步的历史记忆。它是一个民族早期文明的粗线条历史。华夏文明远古传说时代分两大阶段:接近神话的朦胧的远古传说时代,大体有排序纪年的近古传说时期,即清晰传说时代。具有符号意义的远古人神:伏羲氏,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FFF远古传说时代,有了吃饭,穿衣,居住,用火等发明。MMM 近古传说时代:已经开始有了大致清晰的社会轮廓,是以各族群首领及其业绩为标志。黄帝轩辕氏,炎帝烈山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少昊金天氏,尧帝陶唐氏,舜帝有虞氏,蚩尤,东方共工氏,禹帝姒氏等,是近古传说时期的主要标志。我们的族群实现了第一次大聚合,建立了松散的联盟权力社会。三个特大族群:列山氏的炎帝,轩辕氏的黄帝,九黎氏的蚩尤。这三大族群都在当时"天下"的范围之内。各个氏族之间通婚也很普遍。 FFF近古传说时代,出现了几个大的氏族,其首领带领族群实现了第一次大聚合,建立了松散的联盟。MMM 轩辕氏族群在黄帝的带领下以武力征服周边族群,使天下大体上恢复了平静。但东方的九黎族群不服,双方爆发了冲突。双方在涿鹿之野发生激战。最后蚩尤战败。之后黄帝又与炎帝大战。大战过后,皇帝又向四方征伐。其后举行了天下诸侯大会,形成了联盟体系,这是我们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最早的精神因子。期间最主要的标志,是黄帝有了初步稳定化的军队——师兵。在社会规范方面有了很多创造。文明跨越的标志,是黄帝时代发明了很多器物。历史意义:①文明的坚实起点;②消除了无序争夺,完成族群大聚合,避免自相残杀,同归于尽;③第一个原创时代。近古文明依然是不成熟的文明。 FFF黄帝与蚩尤,炎帝征战,平定天下,组建了最早的联盟权力体系,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MMM 关于治水,第一次共工永堵的方法,失败了。说明洪水很大。然后部族推举鲧去治水,他还是用堵的方法,失败。尧就把位置禅让给舜。舜帝处罚了治水不力的人,把共工和推举他的人流放,处死了鲧。他还把反复叛乱的三苗族群迁徙到西部大山。舜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在决定此事的部族会议上,后世中国的四大族群:夏商周秦的代表均出现。大禹治水,用疏通而不是用堵,经历十三年,取得成功。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对当时大陆的区域划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对各地山河定名。出现了最初的贡赋制度。出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井田制。这场大洪水成就了我们民族最伟大文明的母体。第三次治水的意义:战胜生存挑战、产生社会组织形式、对中华族群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索与整理。 FFF所谓多难兴邦吧。MMM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夏 国家文明的开端——早期邦联制 大禹治水成功后,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围绕治水期间的制度是否要保留下来的争论。治水后的会议,后稷和殷契没有参加,说明治水期间禹和他们有矛盾。会上,各方颂扬了大禹的功绩,舜帝也不得不赞同。最后舜举荐禹为继承人。大禹由一个族群首领升格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大禹族群,也跃升为社会轴心族群了。然而百姓的心不像尧舜那样归顺了,而是各有其利益。曾经潜藏的不满,爆发为公开的权力挑战。大禹采用严厉措施,强制民众服从。以强迫性力量来巩固社会新秩序的需要,已经形成。大禹在涂山开诸侯大会,确立自己的权威,调整治水后的利益分配。正面奠定大禹权力基础。大禹与皋陶,伯益两大势力结成了高层政治同盟。另外大禹以特殊的胁迫方式,确定了自己的特殊名号。舜死后,大禹避开权力所在地晖老家,其实是迫使天下族群进行选择。大家都服从他而不是舜的儿子,于是大禹正式继承了联盟最高权力。大禹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明确宣布了自己与自己的权力机构的名号——夏后。地位稳固后,大禹讨伐三苗,公开镇压敢于挑战新权威的最大族群。大禹还诛杀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树立权威。会稽山大会诸侯后,大禹病逝了。 FFF大禹治水后,开始利用在治水中取得的威信,夺取了族群联盟的领导权,最后成功建立了夏王朝。只是,作者这些论述有史实依据吗?这些依据可靠吗?咋连开会说什么都知道,不会是后人杜撰的吧?MMM 之前领导人传位,都是在其还在世时禅让的,继任者与其也没有血缘关系。大禹也确立了皋陶,伯益为继任者。大禹死后,伯益按传统躲到别的地方,避让大禹的儿子启。但族领们并没有按伯益想的拥戴他,而是去拥戴启。启就继承了父亲的帝位。伯益被杀了。这场变局的实质,是最高权力的传承法则,由古老的以"公天下"为价值理念的选贤禅让制,转变为新的以私天下为价值理念的血统继承制。这一巨大变局是早期国家确立的最重要标志。 FFF禹传子家天下,但是从作者的讲述来看,这并不是禹自己的意思。问题是为什么族群首领们选择支持启而不是伯益呢?应该是启自己活动的结果吧。MMM 启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与妻子生的。大禹死时,他已40岁上下了。跟随父亲多年,他参与了很多政事,也有了很多业绩。而伯益恪守古老传统。为了不让自己的创新白费,禹决定另寻继承人。于是他开始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然而从黄帝开始的近古时代,血缘关系间的权力继承是常态,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个例。二者并行不悖,只是更看重才具德望。被禅让者避让,说明社会并不排斥血缘继承,只是那些继承者相对没有才德罢了。中国近古社会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实际是以血统传承制为主,以禅让制为辅的二元传承制。 FFF所以血缘继承方式并不是从大禹开始突然出现的。MMM 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服。夏启亲自领兵出征,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军阵动员令——《甘誓》。有扈氏被灭,大家都服了。中国近古文明终于完成了向国家文明形态迈进的第一次历史跨越。夏启死后到第三代,夏政权很快被颠覆,直到四十年后,夏少康复辟,夏朝才开始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动荡的原因,是夏朝中央王权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力很弱。作者认为这类似于后世的邦联制国家。公元前17世纪,夏政权终于灭亡了。存在了471年。夏朝创立的井田制,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强大而稳定的历史基因。 FFF夏政权是中央弱,地方强,然而还是存在了四百多年,比后世绝大多数王朝都要长。是因为生产力还不发达,战争的速度和烈度都要远低于后世。MMM 商 成熟的邦联制国家 商人的始祖,是契。诞生于舜帝早期。契的族群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商人在近古族群中流动性最大,对剩余物自觉进行交易,从事的经济活动种类也最多。从契到汤,八迁;汤到盘庚迁了五次。盘庚之后,再没迁过。迁徙频率逐渐下降。作者认为频繁迁移的原因是商族与夏朝之间矛盾。 商人发明了马车牛车,进行远距离货物贸易,并使用钱币。汉语中商品,经商等,都是那时的遗迹。 商文明是各种经济形式兼容并包的时代。 夏末桀昏庸无道,商族的首领汤发动叛乱,在秦族的帮助下,在鸣条打败夏朝军队,俘虏了桀,推翻了夏朝。 FFF讲商朝建国的历史,商人擅长于经商,经过十四代发展,最后推翻了夏朝。MMM 一代政权领袖建立,第一件大事是明确相关基本标志:历法、服饰车马规制、朝会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定朝仪"。 改正朔是指改变一年开始的日期,而不是改变历法,实质是设立国庆日。 商汤建立了基本完备的国家制度,最主要的是诸侯制度。商朝的中央权力要大于夏,地方势力被削弱。建立了一种松散的邦联国家联盟体。 FFF商朝就有分封制了,不是周才有的。MMM 商代有了成文法,被后世效仿。商朝的嗜酒之风,人才兴旺,青铜文明的繁盛,是商代文明发达的标志。有了商代,使我们民族的古典工商业活动,没有被重农抑商的后世社会彻底抑制。 FFF商代最大的贡献:为我们民族保留了商业的种子。MMM 西周:礼治社会——精密的联邦制国家 周是三代早期国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时代。 周人始祖名弃,后稷是建功立业后获得的名号。周人在夏商两代是善于农耕的族群,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夏末商初,周人自立国于豳。商代中期又迁于岐下。自此他们改称周。此时的周还不是商正式分封的诸侯国,而是自发建立和升级的西部小诸侯国。与商人对比,周族只迁徙过两次,与商人族群的特质截然不同。 周人受到戎狄的威胁,古公亶父采用文明感化的方法应对,以和平方式融合落后文明,被后世周人追尊为周太王。到其子季历继位时,周人臣服于商朝,替商人进攻戎狄,赢了,季历却被杀了。姬昌继位,就是周文王,从此商周结下世仇。周文王又被商纣王囚禁,后被**。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继位,经过长期准备,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FFF每个朝代灭亡的故事好像都跟这差不多。MMM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诛杀了商朝的高级官员和贵族,分封了十几个诸侯国。迁都镐京,并兴建东部基地雒邑(即洛阳)。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尚年幼,周公辅佐。周公平定了商朝遗族和东方夷民联合发动的叛乱,把殷商遗民封到宋,以微子启为首。叛乱平定后,周公举行分封礼,分封天下。这实质上是中央政权与地方邦国之间实行分权运行的一种国家体制。它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已经走向了完全成熟。最根本的,是周代诸侯国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王权直接分封而生成的。即使自发成立的,也要经周王室重新确认。 FFF真正中央集权的开始,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就是地方势力逐渐扩大,到秦以后中央权力又重新扩张的过程。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有了集权的条件吧。MMM 周人创造了周礼,等级深严的官员制度,以及宗族制度,这些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其它文明古国,对后世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西周二百多年就灭了。 FFF的确,就是现在了,生活中还有这些制度的影子。MMM 第三篇 新文明酝酿的时代 周朝创立的井田制,礼制,使国家井然有序(这个词也是来源于井田制),没有大的争战。然而周还是很快衰败了。 周代礼制的弊端:可行性不高,执行需要依靠个人道德,相当繁琐。礼制文明推行中会出现变异的惩罚——诛心。作为国家治理方式,礼治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FFF礼治的种种弊端,是导致周朝迅速衰败的原因。MMM 周经过前三代的兴盛,开始衰败,到了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驱逐了厉王,周召二公共和执政。周宣王执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也没有挽回周的颓势。周幽王昏庸,放弃改革,还玩烽火戏诸侯,最后被太子的封国与另外两个势力合击给灭了。(镐京政变)但来帮忙的戎狄却待着不走,威胁周王室。西部秦人出手解救了周王室,平王东迁,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其意义:礼治文明开始了全面崩溃;秦人族群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秦人东进救周,是中国早期国家时代最为重大的一个转折性事件。平王东迁后,在洛阳讲关中之地分封给秦人,条件是他们能驱逐犬戎,其实是以封地为条件要秦去打犬戎,替周王室报仇。 FFF如果后来秦没有统一天下呢?还是其后来的成就有必然性?MMM 平王东迁后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又称春秋。春秋生产力有了发展,铁器开始使用。周朝的井田制产生松动,出现了农耕之变。新兴的地主阶层兴起,改变了井田制。这是春秋社会变化最深刻的基础。工商业也有了发展,出现了私营工商业,而法治也进一步发展,不过法条都是不公开而且粗略的,由判案子的官员自主决定。直到战国商鞅,法治才有了根本变革。由于周王室的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增强,产生了变革的需要。其中士阶层的**,是社会政治变化的核心因子。 FFF还是那样,老大撑不住场子了,下面就蠢蠢欲动,谋求变革。MMM 东周前五十年,王权无力,诸侯自行扩张,天下生变的序幕;之后四十年,诸侯扩张普遍化,中心区域的小诸侯开始争霸,第一阶段;之后百余年,大国崛起,争夺主导天下的霸业,第二阶段;春秋后期数十年,南方吴越崛起,大国霸业文明进入尾声,第三阶段。 FFF春秋时期的四个阶段MMM 东周初年,郑国擅自扩张,吞并邻国,周王却一声不吭。天下都知道周王怂了。作者认为原因是周王室的道德感召力逐渐下降,而周以德治国,这一矛盾就是周衰落的根本原因。 FFF指导思想出问题的后果。MMM 齐国首先在齐桓公的领导下进行改革。特点,立足古老的国有经济传统,对固有的统一管制方式进行适当修改,使社会稳定,国家与民众富庶。"修齐"开了春秋大国变革的先河。具体措施:国野分治,兵民一体,以国家统管制度刺激农工商全面发展。齐以"尊王攘夷"为原则,调停诸侯争端,齐桓公35年(前651年),齐国举行九国参与的"葵丘会盟",达成华夏诸侯言归于好的总盟约。齐国发动攘夷,自觉承担了历史责任。后期齐国管仲病逝,齐桓公死于政变,齐国内乱,霸业终止。 FFF齐国首先改革,对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外尊王攘夷,联合各诸侯。MMM 晋文公时的晋国,是春秋大国霸业的第二个霸主国。晋国主要目标,对抗楚国北上中原。两次会盟诸侯,调停中原诸侯群的利益争端。两次军事制度改革,分别设立三军,五军。霸业维持时间最长,达三代。 FFF方法跟齐类似,只是主要对内。MMM 秦穆公时的秦国,是第三个霸主国。用贤强国,改革国政,使秦国实力大幅增长。对强大的晋国的盟约与战争,改变了天下格局;抵御融合戎狄。安定了中国西北。 FFF主要是对付西部戎狄。MMM 楚庄王时的楚国,是第四个霸主国。整肃内政,重新树立楚国君权。抗击蛮夷族群的侵袭蚕食。是华夏攘夷在南方的主要力量。北上中原争霸。并与诸侯达成休兵的盟约,对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出现有着基础的意义。 FFF诸霸中反战的第一个。MMM 吴王阖闾时兴起。对楚对越,及北上中原的三方用兵。 FFF卧薪尝胆是吴打越时来的。MMM 吴越之间互相争斗多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逼吴王夫差自杀,越国灭了吴国。之后越又北上,使周王室承认自己。并自封为霸王。 FFF整合南方蛮夷族群融入华夏文明。潮流已经改变。 大国蜕变的历史趋势,其轴心,是新兴势力在各个诸侯国的逐渐崛起,及其随之而带来的国家权力的重新整合。当时的中国文明,以整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力度步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FFF大国蜕变,整合,历史转折MMM 陈国公子田氏田完到齐国避难,受重用。后来田氏逐渐进入齐国领导阶层。经过长期的博弈,田氏取代齐氏,成为齐国的主宰,并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FFF齐国有人才,率先改革,国富民强,最后呢,王室自己被绝后,让外姓人夺了权。改革者最怕的是这个吧?MMM 晋国是一个老世族林立的王族诸侯大国。晋献公时期,晋国的新锐势力崛起。赵魏本是晋国的封地,后来崛起。韩国的首领韩厥,在一场政变中保护赵氏孤儿,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随着新兴势力的扩张,其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社会根基也越来越雄厚。最后经过五次战役,晋终于成了赵魏韩的天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赵魏韩三大集团为诸侯国。 FFF三家分晋MMM 楚庄王后,楚国的霸业破灭,但是楚国王室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主导权。经历一些波折,楚国没能形成吴晋一样的新兴势力,在吴越相继灭亡后,楚国终于成为主宰华夏南天的大国。 FFF性格决定命运,国家也是如此啊。MMM 秦国一直没有经历大的变革,在于秦人族群的特殊历史,形成了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结构。秦国的主体人口是秦人,其它族裔的人群极少且受严密的监控,不可能滋生出新兴集团。 FFF还是性格决定命运MMM 燕国没有重大的政治事变,也没有新兴集团的涌现与新政的推行。燕国实力的增强,主要在于春秋中后期的攘夷战争和吞灭蓟国。 FFF燕国靠远离中原,**较小而进入大国序列MMM 中小诸侯国的兴起 郑国:私田兴起与贵族保持井田制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子产新政,是春秋末期整个华夏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变革。是战国变法潮流的先河。既保留井田制,又承认已经开垦私田的合法性,并对私田建立了赋税制,对私田人口实行新的治理方式。以“伍”为单元 ,全面有序地登记私田人口,并纳入确定的编制治理,以五家为一个治理单元。郑国还将法律明文公布,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公开法律。然而子产死后,新政被废,郑国被韩国灭了。社会大转折时期的变法与改革,其实质都是新旧社会各阶层之间核心利益的重新分割,是社会权力的重新架构。子产新政,是折衷新旧势力,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FFF郑国子产的新政,调和新旧势力的利益,虽然很有成效,但也很快被废。MMM 鲁国:是西周的四大核心之一。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因为周公的贡献,有特殊的地位。周公死的时候还得到了天子之礼。然而西周时期鲁国每况愈下,春秋时期则陷于内乱之中。在这期间虽然推行了初亩税之类的改革,但仍受旧势力阻挠。鲁定公时期,孔子参与了鲁国政治。最后被驱逐出鲁国了。 FFF孔圣人也没法呀。MMM 宋卫:宋卫是周灭商以后安置商朝遗民的封国,国君和臣民分属不同的族群。宋未能在春秋中后期发生蜕变,也未能进入战国大国序列,根本原因是新兴势力只看重政治权力的争夺,而没有完成封地内变革,缺乏雄厚的社会根基。另外新兴势力过于狭小,难以衍生出真正具有新政特质的政治势力。宋最后被齐灭了。平王东迁后卫国便开始内乱政变。卫国最后也未能蜕变,原因是与周室王权体系的渊源太深,距离太近。单纯进行政治折腾,而不进行经济与社会的基础变革。只有基础性的社会变革,才是文明发展与国家新生的根本出路。 FFF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MMM 两大时代的过渡 春秋末期的三大变化:1.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或融合,数目锐减。2.仅剩的中等诸侯国越来越疲软。3.七个大国崛起,成为天下的主导力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周室王朝的全面空洞化。 赵魏韩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公元前403年。 FFF春秋与周的区别,主要是尚武精神,竞争意识。终于到战国时期了。MMM 中册 第四篇 新文明爆炸时代 战国时代是承上启下的,是当时中国实现统一文明跨越直接的历史平台。我们的义务,是以当代文明价值观为基准,正面审视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的四个阶段:1.战国初期:第一波变法浪潮与战争普遍化。(前403三家分晋-前360秦孝公即位求贤商鞅入秦)核心事件,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大国对抗方式变化的中心点,是大国之间的战争迅速普遍化。各个国家的生存危机意识骤然强化,国家竞争精神也空前强烈起来,求变图存迅速弥漫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2.战国中期阶段:秦国崛起,并突破山东六国遏制。(前360年-前307赵武灵王的赵国大变法)核心事变是商鞅在秦国的大变法。天下格局由七国纷争变为秦与其它六国之间的两大板块的对峙。合纵连横。3.战国中期后段:赵国崛起,秦赵全面抗衡时期。(前307-前260秦赵长平大决战)核心事变是赵国崛起与秦赵大决战。各国第二次变法,也是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变法浪潮。4.战国末期: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前260-前221秦统一中国)核心事变是一场场连续性的历史风暴。前230,灭韩;前228,灭赵;前226,破燕,4年后灭燕;前225,灭魏,第一次攻楚失败;前223,灭楚;前221,灭齐。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时代开始。 FFF战国分为4个时代,各国相继变法,最后秦灭其它六国,统一中国。MMM 战国时代的生产力跃升:冶铁技术,铁器应用的普遍化。 在整个中国古典文明史上,战国时代的国家效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由此创造了新思想、新技术能够顺利滋生并迅速走向社会的良性土壤。这一社会环境,又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造性的大爆发。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率先改变与实质性进步,国家范围内的沉闷环境,就会使新思想难以滋生,更难以传播。各种生产技术的发明,就难以走进生产实践。其结果,必然是遏制社会创造力。 FFF战国时代生产力跃升,主要是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的广泛应用,激发了社会创造性的大爆发。这是以政治文明的率先改变和进步为前提的。MMM 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时,晋国六大新兴势力兴起。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前386年,田氏代齐,被承认为正式诸侯国。 FFF赵魏韩齐四家成为诸侯,宣告战国时代正式开始。MMM 战国时期的格局是以大国之间对抗为主。前453三家分晋,至前403年魏赵韩正式成为诸侯国,这五十年之内的战争,为后来的大国战争开拓了新的模式。晋三国在占领地推行新的社会政策,这是前所未有的战争方式。 FFF战争方式变化了。MMM 魏文侯时,魏国几次对外战争失利,激发了魏国变法。魏文侯尊贤,并拜李悝为相变法。李悝写出《法经》,是战国法家的开山之作。政治体制上,提出趋于中央集权制的新型权力体制。经济上,全面实行私田制——尽地力之教。放弃礼制,推行法制。将法治文明推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变法后李悝的命运成谜。变法后魏国国力大增,在对外战争中接连胜利。魏国的变法激起了第一次变法浪潮,赵楚齐秦等国相继变法,但深度均不如魏。 FFF魏变法最主要是确立法家为指导思想,用法治代替礼制。缺陷是没有废除分封制。MMM 楚国吴起变法。在南方的楚国在魏变法的刺激下也开始了变法。吴起是卫国人,卫国是殷商遗民的封国,出了吴起,商鞅,吕不韦三个在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吴起较坎坷,先后在齐鲁魏等国任职,均由于各种原因未受重视不得志,最后到了楚国,主持变法,削弱限制贵族的势力,取得成效。吴起南平百越,北定陈蔡。最后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死了,吴起失去支持被贵族用乱箭杀死,临时时他扑到楚悼王身上,使贵族的箭射到楚悼王,灭掉了很多楚国贵族。 FFF吴起变法,比李悝更*,要废除贵族特权和分封制,触及了贵族的核心利益,吴起因此被害。MMM 韩国申不害主持变法,其推行术治,不是用权术代替法治,而是法治基础上的术治。结果,最后法与术分离,使法治意义上的监察督导,沦为只接受权力意志的秘密武器。商鞅认为法律不能自动作为的,权力体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明白无误地按照法律行动,个人行为是否以法律为准则,是国家或治或乱的最根本界限。申不害变法历时十五年,削小了贵族的封地,但未全部取缔。公布法令,但未全部清除旧有法律,造成混乱。军事上也有一定进步,但政治上推行术治,使韩国政治坠入阴谋化的深渊,留下历史隐患。后韩国战败,变法失败。 FFF韩国申不害变法由于推行术治而失败了。MMM 齐威王邹忌变法。田氏集团的私田经济变革与权力变革,持续了近百年。其崛起是小步快走式的,是社会改良式的。齐威王任用邹忌为丞相开始变法。但变法一直停留在局部变革的水平,对构成新兴国家最实质性障碍的贵族封地制度与封地治权,齐国始终没有触动。齐国变法,始终具有鲜明的人治色彩。 FFF齐国变法是渐进式的,但流于表面,没有解决根本矛盾。也充满人治色彩。MMM 秦国商鞅变法:进入战国时代后,秦国历经六次权力传承,发生3次政变。秦国面临的形势并不好,周围强国林立。秦孝公时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秦孝公还发布求贤令,商鞅即看到求贤令后从魏国进入秦国。这是第一次以文告征召搜求人才的创举。商鞅变法前,秦国高层对此进行了讨论。商鞅变法,开始于秦孝公三年。他采用徙木立信的方式取信于民。第一次变法,颁布的法令有:奖励军功法,奖励农耕法,实行重刑制度的法令,连坐法(五家一伍,十家一什),整饬吏治与禁绝政治谣言的法令,禁止私斗法。这些措施使秦人确立尚武的国民精神,成为一场文明跨越。变法过程中秦的对外战争,四胜一败,军事上的挫败,是秦国开始第二次变法的直接动力。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开始了第二次深度变法。主要方向是深度整合社会:①废除井田制,全面实现农耕经济私田化。封地制也由实封变为虚封。②全面推行县制,实现新的国家治理模式。③统一经济计量单位及其形制。④改田赋为户赋。⑤革除夷狄风俗,整合秦国文明。⑥迁都咸阳,确立面向天下的秦国新中心。 秦孝公对变法贡献很大,后人却有意无意将其忽略。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控谋反,被车裂。 FFF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战国时代最深刻的变法,变法进行了两次,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但是商鞅本人的命运并不好,最后被诬陷为要谋反,被车裂了。MMM 赵国武灵王变法:赵武灵王即位的头十几年,赵国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败,激发了赵武灵王变法。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六次战争,赵武灵王将中山国灭国。后来赵武灵王因为儿子之间的继承权的争夺,惨死。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依然强盛。真正植根于社会深层利益合理化的全面变革,无论发动者与主持者的个人命运如何,变革本身所培植的强大生命力,足以构筑战胜历史倒退力量的最坚实根基。变革的生命力,这一变革本上的正义性与深刻性。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继续强大,并第一次打败了秦国,到了赵孝成王时期,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衰弱了下去。 FFF赵武灵王实施了胡服骑射,使赵国强盛,但赵武灵王本人的命运并不好。最后赵国还是被秦灭了。MMM 燕国乐毅变法:燕国内乱,齐国以平定内乱的名义,入侵燕国,被燕国赶出以后,燕王昭励精图治,要强盛国家,一洗前耻。燕王广招贤士。乐毅由魏入燕,开始主持变法。燕国变法历时最长,国力上升最慢。燕军攻齐,经历六年,先胜后败,在破齐之战失败后,乐毅变法也名存实亡了。 FFF燕国的变法,以复仇为动力,在复仇失败后,变法也就结束,燕国也复归弱势。所以变革要有更长远的目标。MMM 战争文明和政治文明,是最直接体现国家性格与民族精神的两大支柱。战国时期是人类冷兵器时代古典战争的颠峰。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文明,是整个人类古典社会的最**。 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之前的两千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后华夏民族的道路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原典时代全方位的探索塑造了我们文明体系的内在均衡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即,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有相应的办法去应对。虽然缺少彻底性变革的动力和传统,但不至于在变局面前束手无策等死。国家衰弱之时,我们有顽强的变法精神,即或它越来越陷于局部化。国家强大之时,我们有积弱理念,有收敛意识,使我们能够保持相对的清醒。外敌入侵之时,我们有独到的战争理念,有不畏任何强敌的战争艺术水准。和平来临,我们有坚实的实业生计传统,勤劳自立,和平崛起。我们既不畏惧战争,也不欺侮邻邦。 FFF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这一百家争鸣的原典时代,及其对后世华夏民族的深远影响。MMM 秦国政治危机 战国末期:公元前258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初期,战国七雄都遇到一些困难,各国的君主都换成了昏君,政治腐败,人才被排挤甚至杀害。秦昭王时期,秦国也面临衰败,经过一番波折,秦昭王立在赵国做人质的赢异人为太子赢柱的嫡子。赢异人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逃离赵国回到秦国。太子赢柱即位为秦孝文王。他即位当年即去世,秦国形成第三次政治危机。秦庄襄王赢异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秦度过了危机。秦庄襄王三年半后病逝,其在赵国生的儿子嬴政即位。嬴政即位时只有13岁,不能亲政,由吕不韦和太后赵姬干政。吕不韦总领国政时,秦国经济恢复元气,并任用韩国治水大师修建郑国渠。军事上秦国也接连取得胜利。后来太后与吕不韦分裂,吕不韦被架空,秦国陷入空前混乱。这期间秦王嬴政也在搜求自己的政治力量,如蒙恬,王翦,李斯等人。嫪毐与赵姬密谋杀死嬴政,夺取政权,最后被嬴政粉碎了。之后吕不韦也因引入了嫪毐被整肃,但并没有被杀死。但最后秦王对其疑心加重,他自杀死了。作者认为这主要原因是吕氏与秦王的政见不一致,他主张礼治而秦信奉法家。 FFF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MMM 随后八年,秦再次富裕强大,这是中国分治文明实现历史性跨越而走向文明统一的第一步。嬴政亲政第一年的三件大事:稳定政局、大索逐客、废止逐客。嬴政没有因人废事,完成了吕不韦时期未完成的郑国渠。  这时秦国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嬴政启用了王翦,蒙恬,李斯等人才。随后又使用了尉缭、顿弱、姚贾等人才,分别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辅佐嬴政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秦国已经做好了统一天下的准备。 FFF秦王嬴政亲政以来,励精图治,整顿内政,任用人才,做好了统一天下的准备。MMM 下册 第五篇 秦帝国时代 秦帝国最基本的历史功绩之一,是在统一中国之后,又统一了中国文明。 统一首战——灭韩之战 首战灭韩的原因:近,弱,练手。韩国也想了很多办法,有军事上的,也有非军事的,比如派郑国来建议秦国修渠,以及派韩非子来乱秦,都没有成功,最后秦把韩灭了。时间是前233-前230年。 两强终决——灭赵之战 前228,秦发动灭赵战争,赵国抵抗的核心将领李牧因为赵国内斗被害,最后赵国破国灭亡。赵王家族逃走建立代国,几年后被秦灭。赵国被灭的原因,是国人好内斗。秦国以前也如此,但商鞅变法使秦国民风改变,勇于外战而怯于内斗。一个国家的生存强度,首先取决于政治文明的发达程度;无论多强大的军事实力,都无法挽救一个腐朽而脱离人民的政权。 和平岔道——灭燕之战 前226-前222,秦燕本来还有连横,后来秦灭赵后就把战争目标指向燕。燕王子燕子丹计划刺杀秦王嬴政以挽救燕国。行动最后失败,秦也因此放弃了和平统一的想法,坚决使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这也为随后秦推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创造了条件。秦军打败燕代联军,灭燕。 沉闷死亡——灭魏之战 秦灭燕后,派出王贲率领部分军队去楚国平定韩国残余势力的叛乱,完事以后回程顺便就把魏国灭了。采用的方法是引黄河水淹魏国都城大梁,最后魏国投降,魏王假被俘。魏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人才战略的失败,其不重视真正的人才,而只图虚名,导致人才流失。 分治绝唱——灭楚之战 前225年-前223年,秦决定攻楚。第一次派李信率20万军队进攻楚国,结果被项燕领导的楚军打败。第二年,秦王又派王翦率60万军队攻楚,终于把楚国打败,俘虏了楚王。随后王翦又进军岭南。楚国失败的原因是变法不彻底,地方势力太大,不能形成有效的凝聚力来应对秦军的进攻。 忘战灭国——灭齐之战 齐国奉行奉秦信诸侯的绥靖政策,对秦国一味妥协退让,对其它五国则报作壁上观的态度,最终被王贲率领的秦军轻易打败灭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前221年。 秦灭六国后,还存在着南方的岭南各部落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两个威胁。秦王命王翦进军岭南,蒙恬北击匈奴,李信向西反击羌人,狄人及西匈奴联军,王贲肃清东北胡人残余。 伴随着秦统一天下,对原六国地域的整合也同步进行,主要包括同步建立郡县,修整与新修水利工程,建设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系统,核算登记人口,轻徭薄赋,重农不抑商等。 FFF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一共耗时十年,灭的六国分别为韩赵燕魏楚齐,各国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反正成王败寇呗。MMM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三大框架: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法制(政治文明);统一文字(文化形式);统一货币及度量衡(经济制度)。 统一政治文明 包括三大系统: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统一法制。 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的轴心,是创建新的中央政权系统。分为两个权力系统——皇权权力系统,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府权力系统。 皇帝系统:最高决策者,皇帝。政务机构与皇室事务机构:郎中令(元首办公厅)、尚书丞(秘书处)、奉常(掌管祭祀礼仪)、宗正(皇族人口事务,维护血统传承的宗法制)、太子傅(以太子为中心的皇族子弟教育,兼领社会教育)、卫尉(皇城及皇室护卫)、太仆(皇室交通车马,兼领天下路政)、将作少府(皇室工程)、大内令(皇室府库兼领外邦及地方之进贡事务)。 中央政府系统三公九卿:总领国家政务:丞相。 三公系列:丞相(总领国政)、太尉(总掌兵政,国防部长)、御史大夫(总掌监察系统)。 九卿系列:廷尉(法治领域)、治粟内史(农业,最主要的经济大臣)、典客(邦交事务,外交部长)、郎中令(皇帝秘书长)、奉常(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文化部长?)、少府(国家工程)、太仆(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交通部)、宗正(皇族事务)、卫尉(皇城,皇室护卫,内卫部队)。 军队武职系列: 最高统帅:大将军 战区将军:专设的战区统帅。 作战将军:军队的各级将领。 中央散官系列:少傅(全国社会教育,教育部长)、博士仆射(执掌博士宫,中科院,智库)、客卿(才士试用阶段的虚职)、中尉(京师治安,警察)、内史(京师政务,北京市市长)。 郡县制:地方权力系统 即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又是国体最为本质方面的规定。中央政权系统——郡县政权系统——基层政权系统。 典则统一 国号:秦。 国运:水德之运,水性阴平,奉法以合。 国历:颛顼。 国朔:十月。 国纪:六为诸物之纪。 国色:黑色。 国水:大河(黄河)。 君号:皇帝。 侯爵名号:教。 人民名号:黔首。 皇帝诸事正名12项。 臣下上书称奏。 书文正名,称“字”。 文具正名,称“笔”。 在对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的讨论中,一些博士儒生以古非今,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 全面推行统一法治 比较全面,并非只是刑罚。不是基于暴政而产生的政治学派,更不是否定道德传统的历史恶势力。 创建统一的经济制度 包括土地制度、生产制度、货币制度、标准度量衡。 给无田者分配土地,重视农业,但是重农不抑商。统一货币,度量衡。 创建统一文字。 小篆,是秦帝国创建了中国统一文明,而不是其他任何时代。 秦帝国所创造的统一文明体系,框定了此后中国古典社会的全部发展轨迹。此后任何一个古典政权,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历史高度与历史辐射力。 FFF秦帝国统一华夏的四个重要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的治理制度,统一的经济制度,创制统一的文字。MMM 对东南,岭南和西南地区,秦帝国采用军事行动和移民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平定,使其牢固的纳入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使华夏民族避免了多面受敌的局面。越在西汉时改称粤。赵佗率领的秦军治理南方,到汉朝时又归附于汉朝政权,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对西部的匈奴,秦在灭六国六年后,对其开始了反击,大获全胜,一直追击到了贝加尔湖地区。为长期有效抵御匈奴,秦帝国决定修筑长城。 秦帝国一直伴随着六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秦始皇一直严厉镇压复辟,其巡行天下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镇压复辟,在巡行过程中,秦始皇病死了。被压抑的复辟力量也开始重新爆发。 FFF秦帝国平定南方和北方的过程,以及反复辟的过程。MMM 总结:文明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安全底线。 文明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经验:①以自觉的求变精神不断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但秦亡以后的两千多年,我们又陷入了守旧的境地。②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③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④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⑤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面临第三次新的文明跨越——从残破的农村文明与畸形的城市文明的混合体,跨越到成熟的科学与工业时代的新文明形态。面对这样的文明跨越,我们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中国民族的人文意识、历史意识、生存意识、基本价值理念等,都能有一个时代性的大变化。 要完成这样一种深刻变化,我们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必然是理清文明传统,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历史,以高端文明视野确定我们队中国文明遗产的继承原则,从而明确真正的中国国情——中国文明发展的真实内核,并就所有的基本问题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共识、国家民族共识。唯其如此,才能夯实我们前进的思想根基。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之后,我们才能进入思想重建、价值重建、文化艺术重建、生存方式重建、文明形态重建的历史时代,迎来我们民族的凤凰涅槃时代。 第一次文明大跨越:从族群联盟跨越到国家文明时代。 第二次文明大跨越:从诸侯分治跨越到统一文明时代。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 中国文明隐藏的秘密就是那五条经验啦。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 此书写得真不错,将汉以前的中国历史写得很清晰,比那些掉书袋或者罗列考古发现的书好多了。我多次看这段中国历史了,但是每每在中途卡主看不下去,而且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次真的看完了。 先费曼一下吧:三黄时期,华夏民族分成很多部落,其中较大的几个是炎帝,黄帝和蚩尤的部落,黄帝打败了其它几个部落,将华夏民族聚合成松散的部落联盟。后来发生大洪水,尧舜禹等接力进行治水,最后禹治水成功。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制度,塑造了中国文明的最初形态。后世影响中国文明的几大族群——夏商周秦——悉数登场。禹传子家天下,其实并不是禹自己传的,还是经历了一番博弈的。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中国文明完成向国家文明的过渡。夏朝持续了四百多年,夏朝还建立了井田制。商族领袖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族有四处迁徙经商的传统,建立了完备的国家制度,强化了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势力。商代最伟大的贡献,是为我们民族保留了商业的传统,没有被后世重农社会所压抑。商末纣王昏庸,周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西周)。周武王分封天下,用礼制治理国家,标志着国家早期国家形态走向完全成熟。周三代以后又衰落了,国人暴动,周召二公共和执政,周宣王时期有一定改善,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太子引戎狄来推翻周幽王,但完事后戎狄赖着不走,周室请秦族帮忙,秦族也因此被封为诸侯。周平王将周朝王室向东迁往洛阳,此即东周。又称春秋。春秋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地主阶级的兴起,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崩溃。东迁后周王室控制力减弱,一些大的诸侯称霸,开始争夺天下的霸业。大的诸侯国有齐晋秦楚吴越燕等,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春秋末期,中小诸侯国被大国吞并,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其中赵魏韩三家分晋,代表着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诸侯间的竞争白热化,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变法的本质,是要革除旧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在国家治理手段上用法治代替礼治。有名的变法有齐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以及最成功最彻底的秦国商鞅变法。经过长期博弈,秦国崛起,最后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秦国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华夏。在这之后,秦帝国又平定了南方的百越和北方的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秦帝国。秦帝国的统一不但是疆域上的,更是文化上和经济上的,秦帝国也因此成为中国统一文明的创建者。 史实总结完了,再来讨论下中国原生文明的历史经验,作者总结了如下几条文明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经验:①以自觉的求变精神不断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但秦亡以后的两千多年,我们又陷入了守旧的境地。②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③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④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⑤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一条条来看:①求变精神,其实是秦以前天下还没有统一,大家彼此互相竞争很激烈,又没有谁对别人有压倒性的优势,要胜过对方,必须穷尽一切可能,榨干一些想法,所以就自觉保持求变精神了。秦以后的中国,虽然一直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但内部已经统一,时间长了,也就丧失了变革的动力。至于今天,已经全球化了,竞争是全球性的,作为一个大国,你要生存必须时刻适应时代变化,求变精神自然回来了。所以说到底是否有求变精神不是民族精神有何不同,只是看外界的竞争压力大不大。②对外部侵略的反弹意识,但是又有限扩张。对侵略的反弹是任何民族都有的,区别只是能不能打得过。中华文明幸运的地方是我们东边临海,西边是大山和沙漠,跟古代另一个文明中心欧洲文明隔得很远,近代以前都没有多少直接对抗,唯一的外来威胁是北方尚未进入农业文明的落后族群,就是这样华夏文明还两次被灭国(元和清)。至于有限扩张,实在是实力不足而不是不想扩张吧。③文明冲突中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还是因为对手太弱吧,跟真正的对手冲突,比如1840年以后的西方,能打个平手,保持自己部分特质不被全盘同化,就算不错了。别说去融合同化别人了。当然时间还不够长,还要再看。④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这是以统治者的眼光来看的吧,自然是地盘越大越好啦。做个中西对比吧,西方也有大一统的时候,古罗马帝国。不过,人家很快就灭国,分裂成好多国家。然后就是中世纪了。等过了中世纪,人家很多国家之间互相竞争,于是发展的很快,类似于春秋战国。而中国分裂的时间很短,于是中国再也没有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百家争鸣奋发图强的时代,直到近代。民族国家,只是一个历史阶段,之前和之后,大一统的观念未必适合。⑤重视人才。古希腊不重视人才吗?只是,后世对人才的重视异化成用科举来控制人才了,还是为政权服务。人才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的空间。此书中的很多写法,似乎就是为了来论证这几条经验而写的,比如禹决定继承人的争论,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有那么详细的记录?比如对秦帝国我以为抬得太高了,秦始皇的那些举动,未必像作者说的那么深谋远虑,也许只是历史巧合? 最后再说说我的观点,我以为中国原生文明对后世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不信神的传统。中国古人早早便摆脱了对超自然的神的崇拜,我们崇拜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是有所夸大的,比如三皇五帝。秦以后即使统一了,也是统一于人间的皇帝而不是神。因此中国人也就少了那种听天由命的消极,多了一些积极奋斗的精神。好处是少了许多虚幻的无谓的消耗,多了一些务实。 最后评价一下本书吧,介绍史实写得不错,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论点有待商榷。

上一篇:《失控的玩具》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穷酸超级大国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