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亚》经典读后感10篇(4)

  《发现东亚》读后感(五):八旗子弟里面有不少汉人,并不是按照民族分的。

  作者简介:宋念申,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

  内容简介:

  清代初年历史的。为什么满洲人口那么少,但是可以征服汉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汉人不团结啊,有吴三桂那样的汉奸啊。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还不只是吴三桂啊,清初还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们可都是清兵入关前就投降清朝的汉人。

  少数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么多汉族降兵降将,这在中国历史上好像还真是第一次。他们都是贪生怕死吗?都是甘做汉奸吗?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现东亚》这本书,这个长久以来的疑问才算是得到了一个解释。关键问题还是视角,我们一般是以中原为基本视角来看入关之前的清朝,怎么看都是边陲,怎么想象它的文化状态都是野蛮。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换成以满洲,就是中国的东北为核心,你就知道了,满清入关不全是运气,而是一个已经酝酿了很多年的、做足了准备的一个事件。看了《明朝那些事儿》里面,介绍努尔哈赤如何利用李成梁对他愧疚(误杀他的爷爷、父亲等5名亲属),逐步发展起来。

  我们都知道,明朝万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抗日援朝战争。大体上,就是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援助朝鲜打败了丰臣秀吉。你说这和满清崛起有什么关系。对,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这是两件事,面对的是两个敌人。但是站在满清的角度看,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战争发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决定性的一战,发生在1593年。你看,换一个视角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东亚的三个大国中国、日本、朝鲜发生了战争,前后打了7年。战争的结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穷财尽,各国没有力量遏制努尔哈赤的崛起,这才给了他宝贵的几十年时间,统一了女真。

  这一统一,它可不是一个地方势力那么简单。你想,在东北那个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边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强。想存活下去,就必须是一个多元政权,而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单一思维的政权。它统一了,按力量来说,它刚开始可能还是弱,但是在思维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个新物种。周边的几个政权,都不如它。

  这一点,在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执政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就表现得很明显。皇太极是1626年即位的,十年后,也就是1636年,他通过一系列的攻伐,已经基本解决了蒙古问题。

  这一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齐聚沈阳,正式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奉尊号“博格达·彻臣汗”。你看,这个时候的皇太极身上,已经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要知道,自从成吉思汗之后,第一个不是成吉思汗子孙的人当了蒙古大汗。你就想吧,这个变迁有多大。5月,皇太极把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在登基仪式上,发生了一件事。参加登基仪式的朝鲜使臣,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嘛,所以拒绝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认他为天子。那好,这一年年末,皇太极征伐朝鲜,迫使朝鲜断绝了和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清的属国。

  你看,这个时候距离清军攻占北京,还有七八年时间。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大清,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女真人国家,它已经隐隐然有“天下”的概念了。它已经解决了和蒙古的关系,朝鲜也成了它的属国。中原王朝经营天下做得到的事,大清已经做到了;中原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它也做到了。在区域政治上,它的整合层次更高。到了皇太极的时候,满清治下的汉族人口已经非常多了,它就保护汉民,重用汉官,开科取士,这一套打法搞下来,汉族人对政权的认同当然就有了。这才能理解为什么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这样的汉人为什么死心塌地为大清卖命。

  满清的这种多元性,其实从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旗人。过去,我们站在中原人的视角,通常觉得旗人就是后来的满族人。其实不是。旗人指的是跟随大清入关的所有人。其中既有满洲八旗,也有汉军八旗,就是汉人,还有蒙古八旗。入关后,八旗主力除驻扎北京外,还在杭州、武汉、西安、荆州、广州等几十处重要城市驻防。“旗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享有诸多特权。比如,旗人世代不必从事劳动生产,其生活来源全部由国家承担。旗人比民人享有更多的机会做官。但是,旗人对应的不是汉人,而是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它是一个特权阶级的概念。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为了强调民族区别,才把“旗人”和“满洲人”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上一篇:《拉筋让你更年轻》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失控的玩具》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