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狄传读后感10篇(2)

  事实上此时居住在英格兰乡间的斯特恩正是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爱好和消遣,他以每年两卷的速度写书,就是把他当成了他的长期爱好。这本书也成了他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和名利的工具,他把它送给著名歌手和政要,请他们推荐,待小说大卖,自己便吃喝嫖赌,坐享其成。斯特恩是一个最不像小说家的小说家。

  就是这么一部信手涂鸦而成的小说,这么一个闹着玩的作者,竟被后世尊为现代小说先驱,维基百科更称《项狄传》“意识流的始祖”。无独有偶,《堂吉诃德》也被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人们这类头衔加之十八、十七世纪的早期小说竟毫不觉得别扭,我只能说文学艺术已经陷进了现代的圈套里了。在这些概念充斥着的评论分析里,我看不到我在原著中感受到的那种随意幽默的魅力。二十世纪以后,当人们读一部小说,谈论一部小说,似乎就只能用上各种流派各种主义各种手法来填塞,当一部小说还没有这一切的头衔的时候,我们似乎就无话可说了。法国大学毕业论文涉足最多的是普鲁斯特,显然《追忆似水流年》有太多的头衔和主义可以谈论,随便抽出个“意识流”、“潜意识”、“弗洛伊德个亨利·柏格森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就足够写长篇大论了。可对巴尔扎克,对司汤达,我们还有这么多话可说,那么多概念可填满一篇论文吗?更不用说拉伯雷的时代了。因此,面对斯特恩混乱随意的文字觉得语塞一时的评论家们,不假思索地找上了现代小说衍生出的“意识流”、“结构现实主义”、“心理分析”、“时空交错”这些概念。因为只有在这些华丽的概念里,我们才觉得舒服和熟悉,才能在这些概念上建构对一部小说的分析。

  作者用怎样的态度写,读者就应用怎样的态度读。

  这是现代病。从二十世纪开始,艺术就开始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创作艺术,先要创作宣言。象征主义宣言,达达主义宣言,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复调小说,原样派荒诞派,结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新小说,文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么多主义这么多流派。于是,抽掉主义的虚架子,文学就似乎变得无比空虚。不仅是文学,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不论是绘画上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至上主义,还是音乐上的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我们被各种主义轰炸了一个世纪,以至于透过一个世纪的屏障回望十八、十七世纪的小说时,我们发现这些语汇都无法用上,于是不可避免的无话可说。

  二十世纪的艺术,已经成了主义的艺术,而不是艺术家的艺术。艺术的本质被不断的定义再定义,最终沦为形式下的奴隶。后现代艺术在把自己套进晦涩的概念的同时,也越来越为难着读者。曾几何时,使人读不懂已经成为了一部优秀小说的必备素质。二十世纪的文学看似热闹非凡,但真要论水平,其实不及十九世纪的托翁、司汤达、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大师们。二十世纪以后,艺术已经日渐式微。对主义的过分强调,艺术其实在走向穷途末路。

  当我们在读《项狄传》的时候,我们是在读小说,还是在读主义?

  昆德拉讲拉伯雷,什么主义也不套,单讲一个词:“幽默”。

  不可否认塞万提斯对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等作家有巨大影响,而斯特恩也对伍尔夫夫人,对意识流,对现代艺术有巨大影响。它们都是如此高超的作品,塞万提斯和斯特恩是文学大师,他们必定是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人们能从他们的作品里寻到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结构现实主义的味道和手法,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足够高超,足够宏大。你能从中发掘出无数的东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把概念强加进一部小说的理由。把一件二十世纪的大衣给十八世纪散发着自然活力的少女穿上,就会变得无比蹩脚。

  当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你欣赏的是艺术,不是主义。

  《项狄传》读后感(五):《项狄传》陈思和序

  《项狄传》

  陈思和

  关于《项狄传》,最早听说这部书名是在二十多年前。大约像我这样年龄的“文革”后的文科大学生,都很难忘记当时流行的两本小册子,一本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一本是费迪曼的《一生的读书计划》,都是很薄很通俗的书,不约而同地把英国18世纪作家劳伦斯•斯特恩的《项狄传》列入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作,给以了很高的评价。那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刚刚传入中国,弗吉尼亚•伍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著作风靡一时,很快就引导了文坛的风气。但是对于《项狄传》则几乎无人推荐,大约斯特恩毕竟属于18世纪的作家,很难进入现代读者的视野。

上一篇:《转型的逻辑》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独立书店,你好!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