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花间住》读后感10篇(5)

  此见严复誉之为“透澈”,似有赞同之意。不过这一番见解的确很有意思。婚姻之美满与否,似乎并不全在于婚前选择的自由与不自由,没有选择的自由,固往往酿成悲剧,但选择的困惑,亦未尝不是悲剧之因。因为一时的浪漫之恋爱,乃是不复浪漫的婚姻之基础,故为了自由选择的这一刻,必要付出一生自由的代价。以碧城之灵心慧质冰雪聪明,早见得“透澈”,便不忍轻掷这一生的自由罢。

  引一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套吕碧城事,孑然独立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把女性作为感情或感性、感觉的暗喻与寄托,以词的兴起而使它发挥到极致。女子的饰,女子的衣,围绕着女子的一切悱恻**,成为晚唐五代词的言情之发端。词作者用有关女性的一切来代表对世俗生活的沉湎和想象,也一次寄顿自己“道”与“志”之外的情感。词中女子的身分其实并不确定,甚至很难说清是哪一种社会角色,伊人在这里只是一直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中国诗的情绪是很讲哀而不伤的,到了词往往就一肚子愁肠郁结难抒,辗转反侧,凄凄诉诉。扬之水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摘取着愁肠,颇多自道,自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书话、札记也如此,“风景”和“人”在读书过程中更觉等量齐观了。

  写作,一己之抒,隐语闪烁,无论伏笔、曲笔、隐笔,无人勘破,终是遗憾的。书名虽为“无计”,其中的自相嘲解,一心的欢愉,跃然纸间。女孩的心思君莫猜,女诗人的心思更是莫测,读书人也沾得几分,多少躲闪,无识好事者或觉优胜,翘舌强解,其实不然。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倒是宁愿觉得扬之水的书,爱信俱存,难得踏实,有一分道理,说一分话。前人问一声“同予者何人”?百年后,妙人解语,天人相交,得幸如此,也可说“无怨花间住”吧。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十):有美一人住花间

  关于读书,有些书会越读越薄,提炼其中精要化为己有,有些书却会越读越厚,因其衍生的内容与内涵远远不是这一本书所能涵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反能引人向更深的领域去探索思考。而我想,虽是如此薄薄一本,但这《无计花间住》却着实是本会越读越厚的书。

  单看书名,脑海中总免不了闪现易安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仿佛从最初便奠定了一种基调,女子独倚窗前,望庭前落花,暮间微雨,眉间心口忧愁笼着,无从消解,唯有寄于词间了。而当作者写下这样的标题时,想来便也成为了这同住于花间的美人之一。

  “花间”一词最初见于五代后蜀赵崇祚所集的《花间集》,选录了包括晚唐温庭筠,西蜀韦庄等十八人在内的五百词,为最早的文人词总集。那时的词,多是供歌宴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处于“花间”“尊前”总免不了绮靡温馥。花间词将视野转向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生活与心境,言不尽伤春离别,闺中怀人之情,或写男女邂逅,宫女幽怨的情景。

  因而在这些词中,总免不了住着一位佳人,薄唇冰齿、皓腕凝脂,诉不尽相思意,抹不去淡淡愁……更有清人云:“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而日后的词皆承于“花间”,尤其是婉约一派,更是一脉相承,不出其中,美人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无可逃脱的话题。

  一直认为,无论是写词还是读词皆是件很自我的事情,但若“品词”则要在考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向来读诗词喜爱其朦胧之美,好读而不求甚解,也因而犯了不少美丽的错误。记得小时背杜牧的《秋夕》一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那时心头生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如水的秋日夜晚悠闲坐于庭中看星星的年轻女子,长裙曳地,轻摇小扇,祈祷着美丽爱情的降临,牛郎织女星挂于天边祝福着独坐的女子,萤火虫闪烁林间,宁静幽然。然而直至高中时才猛然发现,诗中写的竟是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原本想象中的美好意象竟开始在脑海中渐渐衰败,女子无复青春,宁静成了孤苦,连流萤竟也如此惹人心烦。

上一篇:《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说谎的女孩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