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3)

  小说《可怕的孩子》在最初的阅读中,我的心思更多的时候被他的文字节奏所吸引。在这里引用莫里斯.马丁.杜.加尔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他拥有一切灵动流畅、抒写微妙的天赋,源源不断的诗意,能抓住所有人与事物可笑之处的机敏绝顶的才智,生动明澈的精神……” 我在他满是奇异幻想的文字里感觉到阅读的舒适,又在他营造的现实和虚幻里一步步走进巨大的悲剧。

  故事中的保罗和姐姐很早就失去了抛弃他们的父亲,很快年轻的母亲也撒手人寰。他俩生活在一个布景奇异的房间里,在这个混乱的房间里做着他们的“游戏”。姐姐在嫁人前一刻变成寡妇,她的命运转而又回到了做保罗的照顾者及保护者的身份。正因如此,她的爱超越理智,甚至用计阻止了保罗与她的好友相恋,进而导致姐弟两人双双自杀。

  这个悲剧的小说里是否深藏着科克托对生命的另类理解呢?

  少时失去父母的姐弟,成天沉迷在一种半醒半梦的“游戏”里不能自拔,如吸食毒品般的病态精神中,充斥着极端的意想,**却又脆弱,恰巧如争议不断的科克托,具备了鸦片、双性恋、巴黎风尚、天分、机智诸多特质,颓废与叛逆在他们身上似乎融为一体。

  童年就失去父亲的科克托一生似乎都活在这个魔咒里,所以他很多的艺术作品里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连这些“孩子”也变得古怪和捉挟。也许死亡缔造永恒,那对升向天国的姐弟面对现实的尖叫充耳不闻,怀着超乎伦理的感情把身体彻底丢弃。

  科克托的语言非常简洁,但字字珠玑,回味悠长。在那些如诗般的语句之后,是映射在我脑海的图像,一幅幅翻阅而过,好一个“一只脚踏进生,一只脚踏进死”。

  难能可贵的是,科克托为这本小书画了六十幅素描,悉数收藏在《可怕的孩子》中。这些白描线条简洁,一笔而就,是小说完成几年后在科克托脑海中“喷涌而出”的**。这一组随情节而来的图画,把小说中的人物从想象中解放出来,有了轮廓和肉体,有了更完整的生命力。它们与文字共同演绎着一群少年激荡的青春,也充分展示科克托多面的艺术才能。读书、赏画,慢慢明白了科克托所创造的“因美所至,直击心门”。

  《可怕的孩子》的故事情节不太复杂,但被让.科克托渲染得有些光怪陆离的感觉。一部短暂的青春剧却充斥着许多不安,在他们生命戛然而止的瞬间,似乎已能感觉幽灵在四周漫步。这不如说是来自于科克托对艺术作品的理念,来自于他自身动荡不安的性情。评论界称他是一个真正游荡在艺术边沿的先锋派,不随主流,在传统中冲破界限,开创出自己的风格。

  科克托出生富足,从小就随极具艺术才情的祖父每周去听歌剧;他自小接触的戏剧、电影、马戏等等,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化作了诗,在他的内心流淌,并在他的艺术中传承。

  要了解让.科克托的艺术作品,一定要了解他是怎样一位怪才。所以,我将满心的好奇都留在了他的文字与绘画之中,留在他的传奇里......

  《可怕的孩子》读后感(五):可怕的游戏

  “我已经出发了。”

  这是一个陷阱。至于在“陷阱”一词前面,加上“残酷的”还是“阴险的”之类的哪一个作为形容,我却无从定夺。在这场可怕的阅读冒险中我不敢自称不是一个失败者。然而让·科克托的这部小说,的确让我在铺天盖地的故事中眼前一亮。

  好小说其实就是一个好故事,小说界流传过这样的说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总结这部《可怕的孩子》,讲述的无非是一个房间里姐弟俩及其好友间的爱恨纠葛。从孩子长成大人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情节脉络无非如此,然而对这种总结中的“长大”,我却无法认同。长大与独立往往联系在一起。至于小说中常常强调的“房间”,从地理上可以追溯到姐弟俩一同长大的那个房间,也可以理解为姐弟俩活着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孩子们想要两个各自的房间,对于长大的潜在欲望却仍然带有原本房间那种幼稚风格——比如石膏像和吊灯的保留,以至于在拥有了多个房间的使用权后,孩子们还是无法割舍对那个具体的房间的怀念,“感觉生活无法远离这令人激动的地方”。房间是这一切发生的地方。这叫人不禁感到疑问,这个像杂物间一样的地方,“满地的盒子,衣服,毛巾。已经抽丝的小地毯。在壁炉上面放着一尊半身石膏像,上面被人用墨水添上了眼睛和胡子;四处有图钉固定的杂志、报纸、节目单,都是电影明星、拳击手和杀人犯的照片”,为何对孩子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上一篇:《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权力的转移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