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记@1963》是一本由杨照 / 马家辉 / 胡洪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照记@1963》读后感(一):三个老男人的拼凑之作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在读之前就没有太高的要求,已经做好了只在厕所的空档翻翻的准备。但是没想到.....三个人选了若干词汇,各写一篇小文。谈些过往,没什么特别。尤其是胡洪侠,言语中总带着一些小得意。看过之后真的很失望。没想到第一次读三个人的作品竟是这样一部书。几个人为了赚稿费的游戏之作——游戏了爱看书的人。
《对照记@1963》读后感(二):把書看完再買走
在店裡,花了幾天,認真地看完,然後掏出珍貴的鈔票,買回來,存起來。
三人中我最愛的自然是馬家輝,然而書中文章,他寫的部份,卻讀得最少,因為早已在網上拜讀過,為節省時間,往往粗粗地帶過。
楊照寫的最吸引,有點南方朔的風格,畢竟都是台灣人,都愛讀詩寫詩,又都是理性的知識份子。我想我會像喜愛南方朔那樣喜愛楊照。
胡洪俠寫的人生經驗有三分熟識,又有七分陌生。我能從他的筆頭下看到父執輩的影子,饑荒,商品糧,艱難的生活,荒誕的社會。但他是讀書人,我的父執輩都是商人或農家子弟,雖然生在同一個時代,卻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經驗,所以看起來又隔了一重。
《对照记@1963》读后感(三):睡前阅读推荐书籍
初时很是看不上这本小书的
三个大老爷们惜字如金,每篇都精确控制在两页开外,三页以内,所有觉得小文太短太浅不经看。
不过读起来发现,竟然异常适合每天睡前翻几篇
更妙的是过了两三个晚上,读了十来个个主题之后,恍然觉得每个人的经历都印透在了那一篇篇小品里面。三个人的故事,文风,性格各有不同,跃然纸上。同一个词汇、事物,对于他们三者勾起的回忆是这般迥异。
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我想也达到了他们三人出这本书的初衷。所以,给4颗星~
打算有时间再读第二遍,不是用横向顺次的方法,而是依次把每人的文章读完,串起来看一个人。
一书两读,真好(仿佛我以前干过这种事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对照记@1963》读后感(四):对比还是很强烈的
轻轻松松读得书。三地人围绕30个话题写作文,没有刻意去对比,但反差却从字里行间渗了出来:大陆的严肃沉重、台湾的细腻、香港的浮华。
大陆人的回忆多半跟农村有关,贫穷、制度、进城。农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重,中国式的沉重。我们说国外的时候,一般用乡村,透着一股浪漫。而谈到中国,我们多说农村,一切就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
台湾人的调子就像他们的国语一样婉转,即使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讲起故事来也是柔软的。电台、单车、电影,好像任何词飘到了那里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香港人的文字都透着一股忙。赶时间一般浮光掠影。城市、跑车、金钱。读起来很容易,也不用什么思考,仿佛被人赶着一样,匆匆了事。
写着写着,突然觉得三地人的文章像三种音乐。大陆是交响,台湾是小调,香港就流行歌曲了。
《对照记@1963》读后感(五):真正的对照记
最初想看《对照记@1963》是因为马家辉,这个在《锵锵》中讲着一口粤味十足的台湾国语带着香港人特有的自嘲式讽刺的中年男人,伙同我认同的台湾文化人杨照和一无所知的胡洪侠,出了这本合辑。我向来对历史颇感兴趣(这几十年光阴姑且定义为历史),又有三联的质量保证,所以这本书甫一出版我便毫不犹豫入手了。这是个很有趣的对照。同年出生的三人分别有两岸三地的成长背景,哥仨对同个主题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好像层层迷雾遮盖住的“那个年代”被三双手慢慢拂去,虽然依旧朦胧不清,可却足够让人窥见一斑,细细品味。原来台湾在80年代还有新闻管制,看惯了现今台湾新闻自由的我不禁好奇这二十多年是有耗尽了多少努力;原来不止对大陆人,对台湾人来说香港也是自由的象征,至少能看到但汉章提到的“咸湿片”;原来大陆的厕所“臭名”由来已久。一幕幕生活思想的小片段如在光影中呈现,读来真实更有浅浅的羡慕,“那个年代”真的和我们相距太远了吧,地区间差异如此迥异如此多样丰富的时代不会再有了吧,这是该欢喜还是忧伤呢?
上一篇:《文艺风象·哈罗,查菲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Paper Towns》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