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狂与谨守读后感10篇(4)

  要说独立的代价,借用马克思的表达:你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这个目的的达成,无须暴力,也不必推翻什么。

  新京报:离开体制后,你对语文的理解,是否有发生改变?

  郭初阳:《说文解字》:语,论也。所谓语文,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习与谈论(口头或书面),让人获得教养,成为一个温和文雅的人。语文教会一个人说什么(关注世界也关注内心),也教会他怎么说(在不同场合使用得体的形式),自然也教会他尊重别人,安静地倾听。

  以上是我对语文的理解,一直没有改变过。

  新京报:你曾用“选错并保卫”来概括你之前在体制内的教育生涯,那么,现在你会选择什么词来概括你的“独立语文老师(独立教育者)”的教育经验?

  郭初阳:海阔天空。正如Beyond乐队《海阔天空》所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教材,应当有惊人的美丽

  新京报:最近,因叶开的书《对抗语文》,及其在网络平台对语文的批评,使得语文又一次成为公共话题。叶开对语文的批评,其中一项指向教材,认为现在教材“已经走入死胡同,小改无用”,你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郭初阳:貌似新文苑的旧战场,很需要叶开这样的战士。不久前,我在上海师大遇见了叶开,他说:“我们无非是为了过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走夜路不必害怕遇劫,逛大街不会踩到脏东西,如此而已。”而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教不出现代公民的。

  叶开认为教材“已经走入死胡同,小改无用”,我完全同意,其理正如联想手机再是打补丁,也刷不成Iphone。

  新京报:请从你个人的经验出发,谈谈教材对教师、学生的限制?超越的可能性在哪里?

  郭初阳: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试着举一篇吧,大家不妨翻到现行的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175页,读一读那篇《登上地球之巅》。

  导语中写道:“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

  课文中写道:“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课后练习写道:“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饭都吃不饱,一副土装备,为什么要去登喜马拉雅?央视国际2003年05月13日《新闻会客厅•生死珠峰50年》,王富洲有过解释,但教材编写者没有给出任何历史背景加以说明。学生都有疑问,既然行李需要“一两一两地计算”,为什么还要背一尊石膏像?翻遍全书,找不到任何说明,编者的意图大概是希望你不要问为什么,只要把这尊石膏像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是了。

  这样的教材,你愿意自己的孩子研习吗?超越的可能性,取决于我们如何来处理这尊石膏像。

  新京报:你现在给学生上语文课,用的是什么教材?选择标准是什么?教材在你的课堂上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郭初阳:越读馆的语文课程,全部自选教材。选择标准是三有:有趣、有料、有种。有趣:符合孩子年龄和心智。有料:新鲜的视域,或悠久的经典。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让孩子惊奇。有种:帮助培养现代公民的判断力、同情心、正义感、参与热情。

  倘若让教材扮演一个角色,那么她当是欧仁•德拉克罗瓦所画的女子,有着惊人的美丽,把跟随者深深吸引,引导他们向前,同感陶渊明《闲情赋》中的慨叹: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课堂,向着真理直跑

  新京报:2006年出版的《言说抵抗沉默》,至2011年出版《颠狂与谨守》,两本书体例相近,都是课堂简案、阅读材料、课堂实录、课评。你为何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你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而不是使用教育评论文集或教育随笔文集?

  郭初阳:记得自己刚开始教书时,听到上课铃响胃部就轻微**,因为不知道该怎么上课(很遗憾,师范里的教材教法课很少提供有用的实战经验),普通教师,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就是他的课堂。

上一篇:我终于可以不再爱你了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文明》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