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绕项目投资,提质扩容,发展支撑不断夯实
项目带动持续发力。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发展战略谋划项目,重大项目库亿元以上项目保持在500个以上。全年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675个,总投资6452.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201亿元。先后组织10次集中开工,新开工项目259个。192个项目获中央、省补助资金25.67亿元。51.38亿元全域旅游军民融合扶贫投资基金落地实施。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我们狠抓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增动能。安大航空锻造产业园、黎阳国际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安六铁路顺利铺轨,都香、紫望高速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普通国省道93公里,改造县乡道56公里,完成交通投资130亿元。黄家湾、打冲沟、白沙水库成功截流,新场河、老营等8座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完成城建投资330亿元、农网改造升级投资5.8亿元、信息基础设施投资7亿元。
产业大招商成效明显。我们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先后赴深圳、海口、青岛等地开展主题招商,通过黄果树飞行大会、石博会、贵洽会等平台开展招商推介。引进温氏集团、上海电气、江苏中利等落户我市,全年新引进省外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84个,新增到位资金905亿元。
(三)围绕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农业产业成果丰硕。我们紧扣“八要素”,全面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全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3.72万亩,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增长8.1%、13.3%、10.5%、3.9%,收购烤烟10.29万担。关岭牛、金刺梨、蜂糖李、红芯薯、普定韭黄、紫云花猪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柳江鸡蛋、黔山屯土鸡蛋荣获“贵州省十大优质特色禽产品”称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七年排全省第一。产销对接不断加强,“安货出山”持续推进,订单农产品销售额达13.85亿元。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2家。
工业产业强筋健骨。我们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千企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投资105亿元,安顺铝业等18户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升级改造。传统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煤炭、电力、有色等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新兴产业拉动效应突出,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行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15%、1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贵飞工业联合体已扩展到6户企业配套生产,贵飞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FTC-2000G外贸飞机首飞成功。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安顺彩云”大数据综合云平台成功上线,安顺煤炭大数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102户企业实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我们以全域旅游为龙头,引领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旅游产品“1+5个100工程”实现投资24.38亿元。小河湾、高荡被评为国家4**旅游景区,多彩万象城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我市荣获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再次荣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旅游业持续“井喷”,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5%、37%。成功承办省第四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整体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共获1亿元资金支持。黔中(安顺)物流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金融服务、家政服务、快递物流等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12%。
(四)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我们全力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镇、村”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多规融合专章规划。积极推广“一分三向”安顺模式,构建了“中心城区—县城和特色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镇体系,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1.5%、52%。推广实施“1+N”镇村联动模式,带动278个村“联动、联建、联富、联美”发展。
城市“颜值”显著提升。我们牢牢把握“特、新、化、美”内涵,全力建设“五型城市”。14个城市“双修”试点项目基本完工。打通中心城区横一路等5条断头路,新增城市道路50公里,城市路网不断优化。贯彻落实《安顺市虹山湖保护条例》,娄湖、贯城河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3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3.26万户。治理城区黑臭水体11个,做法和成效得到生态环保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