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围绕脱贫摘帽强保障。强化作战调度。持续开展“作战响应”“四级包保”,推动工作重心向决战战场转移、优势兵力向决战前线集结,发起脱贫摘帽最强总攻。强化资金保障。突出“上争、内聚、外引”三大抓手,健全脱贫攻坚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积极争引储备扶贫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政担银企户”联动扶贫试点,争取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亿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强化督查考核。对照国检标准设置考核指标、简化考核程序、加大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突出问题、目标、结果三个导向,实行“责任+清单”常态暗访和“过程+成效”精准考核,通过最严督查、最严考核,坚决确保剩余的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3万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3%以内,顺利通过贫困县摘帽退出验收。

  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增强发展

  承载力

  全速推进城乡建设。围绕撤县设市目标,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山水田园城市定位,以“二心三线六片”为抓手,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围绕“东跃、西优、南扩、中兴”的城市发展思路,更新完善县城总规、控规;持续拓展新城,竣工投用蔺州大道一期、新时代广场、兴龙公园等项目,快速推进九号桥停车场、西区市政路网等工程,加快天立锦华城二期、锦绣山水等房地产开发;稳步改造旧城,加快齐安宫、滨河路、商业街和墨宝寺二期、三期、四期棚改,启动府前街棚改前期工作;深化城市管理,扎实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深化“两违”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力争县城规划区建成面积达1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以上。加快场镇提档升级。完成龙山、双沙等7个乡镇总规续编,完成丹桂、石宝等5个乡镇控规编制,启动二郎特色小镇一期工程,力推二郎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双沙、茅溪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有序推进永乐、太平、德耀等重点场镇建设。加快美丽新村建设。全面完成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同步建立县域乡村振兴项目库,按照“试点推行、示范引领、梯次推进”原则,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进村30个,以点带面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力培育黄荆原林、大寨富民等省级美丽新村,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34个、省市级“四好村”60个。

  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基地。聚焦“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新发展甜橙2万亩以上、猕猴桃2万亩以上,新建适度规模肉牛养殖场60个、丫杈猪养殖场20个,建成5万头肉牛屠宰精深加工厂、10万吨肉牛精补饲料加工厂、生猪自动化屠宰场和分割生产线;聚焦“五大传统优势农业”,发展高粱3万亩、道地中药材2万亩、有机绿茶2000亩、山地烤烟4万亩,出栏土鸡130万羽;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以创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抓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2个。着力塑品牌。*实施品牌创建,打造“古蔺甜橙”“蔺州绿肉”“古蔺肉牛”“古蔺丫杈”等区域公用品牌,强化“三品一标”认定,申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20个、地理标志商标4个,培育龙头企业3家以上。着力拓市场。积极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用好用活“红郎科技”“乌蒙蔺州”“易农社”“企通宝”等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3000万元以上,借助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农博会”“农交会”等平台,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全面激发基层活力。大力实施人才振兴。完善“1+10”蔺州人才新政,创新“知才—引才—聚才”载体,实施“蔺州工匠”计划,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加大古民宅和民族特色村保护力度,支持建设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主题展览馆,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具有古蔺特色的农特文创品牌。大力实施组织振兴。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