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特色产业提速增劲。聚焦产业优化升级,突破瓶颈,再造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增收的“顶梁柱”。全域旅游优化布局。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大力实施“旅游+”战略,20公里旅游服务带建设整体收尾,香水风情堡有序推进,“花田花海”经营类项目开业运营,老龙潭景区提升、胭脂峡景村一体化工程进展顺利。新建旅游扶贫车间8个,建成游客驿站5个、**旅游厕所4座,改扩建星级农家乐、特色民宿51家,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三产服务业人均收入增长10%。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连续五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草畜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一特三高”发展思路,安格斯肉牛存栏达到2.5万头,全县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6万头以上。试点推广“一棵草”优质牧草种植,青贮玉米为主的牧草面积达到10万亩,全年牧业人均收入增长10%。“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成为继“盐池滩羊肉”之后全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域品牌。苗木产业结构调优。全力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工程,分区建设示范园9个6068亩。不断深化“三个一批”苗木产业发展模式,完成精准造林12.4万亩,外销各类苗木2450万株,全年林业人均收入增长14%。中蜂产业不断壮大。强化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战略合作,大力推行“大手连骨干拉小手”“1+10”产业发展模式,培育蜂农1521户,全年生产加工优质蜂蜜25万公斤,户均增收1.4万元以上,初步实现了“一箱蜂两亩地”的增收目标。“泾源蜂蜜”地理标志、“六盘山土蜂蜜”地理商标分别通过农业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

  城乡建设焕发魅力。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棚改贷款1.3亿元,完成搬迁安置800户。民生荷花新城、和悦小区二期项目进展顺利,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18万平方米。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建筑外立面6万平方米,完成三线入地4.1公里,新建城市停车场2个、城市公厕7座。推进全国园林县城创建,建成“口袋”公园3个、街头绿地6处,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生态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泾河源特色小镇建设进展顺利,黄花、大湾美丽小城镇稳步推进,建成美丽村庄12个,拆除土坯房4934户,改造农村危房1507户、改厕2953户,美丽乡村记忆不断延续。城乡管理更加规范。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巡防式执法、组团式服务”城乡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完成拆违增绿1.8万平方米,清理门头牌匾306家,城乡环境更整洁、秩序更井然。

  生态环保结出硕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柔性治理,重拳治污、狠抓修复,全力守护生态安全屏障。蓝天行动*开展。县城建成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彻底淘汰,散乱小水泥厂、石料厂退出历史舞台。治理摆摊设点41处,改造提升排风设施餐饮企业68家,清理淘汰老旧车及黄标车62辆,全县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区第一。碧水行动纵深推进。泾河流域“两带三线”划定工作全线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投入使用,泾河源镇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香水河人工湿地项目全面完成,全年治理河道60公里,泾河出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复绿行动成效明显。巩固绿盾行动成果,实施三关口矿区、沙南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喷播面积11万平方米,整治土石方13万立方米,治理河道1.5公里,40年破坏开采的岩壁重穿“绿衣”,得到国务院绿盾行动专项督察组充分肯定。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民生导向,富民优先,集合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更趋均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高级中学扩容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四小、四幼等11所农村幼儿园建成完工,“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深化教师社会化补充机制,招聘音体美教师40名,结构性短缺得到有效解决。大力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建成智慧云教室18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发展挺进。中考成绩稳步提升,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荣获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卫生健康更加惠民。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有效落实,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体检2.5万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90%以上。建立大病慢病三级管理服务机制,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130例,多年失明的群众再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文化体育更有活力。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42个,泾光村、沙南村村史馆开馆布展。新建足球场4个,安装健身器材756件。充分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开展文体系列活动278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308场次,公共文化服务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创业就业更加充分。实施“回炉再造”工程,技能培训7097人,实现就业4684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业实体186个,带动就业1210人,转移劳动力2.6万人次,劳务创收5.3亿元。社会保障更加有力。10个农村社区、65个“儿童之家”建成使用,残疾人康复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主体封顶。泾河源、六盘山敬老院投入运行。加强“老饭桌”标准化、规范化分级管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惠及群众112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