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产业集聚。强化骨干企业梯次培育和分类帮扶,推动淮河化工、江淮磁业、福标蜂蜜等企业加快并购重组,全年力争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家、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15家以上。实施制造业三年提升计划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宇特光电挂牌上市,助推新海电子和天源服装争创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全年新增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制造业上云企业30家以上。加快新材料和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全年规模工业应税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均增长10%以上。
创优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坚持“1+3”帮扶机制,每月继续开展企业问题会办和政企、银企、税企、校企对接等活动,不断强化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业务辅导,建立广覆盖的服务企业格局。继续支持奖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技改升级,全年实施超千万元技改项目2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改覆盖面达30%以上。及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扩大应急转贷资金池规模,做好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马坝物流园建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二)推动城镇建设走在前。按照山水绿城定位,*实施美丽城镇建设工程,加快推动“城市双修”,持续优化城镇功能品质,打造美丽宜居盱眙。
完善功能配套。*推进全域供水一体化工程,成立混合所有制供水集团公司,启动第二水厂30万吨扩建工程及粤海水务10万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三同”目标。完善县镇村三级污水处理体系,加快马坝等镇街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化运行,基本形成全域污水处理一体化格局。开展十老路、淮河四桥等前期工作,推进淮河航道“三改二”升级。*实施道路通达工程,启动601省道盱眙西段建设,加快235国道盱眙北段和331省道绕城段建设,完成淮河大桥改扩建右幅主体工程,构建外联内畅的路网体系。加大农路农桥建设力度,创成省级 “四好农村路” 示范县。新增城市新能源公交20辆,完成55座智能化公交站台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注重精细管理。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坚持从细小处着手,着力解决户外广告、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路面坑洼、环境脏乱差等一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净城”工程,改造提升城区集贸市场,强化背街小巷整治,落实门前五包制度,确保市容市貌整洁美观。坚持“社区管小区”模式,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成8个老旧小区燃气管网和14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小区居住品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工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实现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和物管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实施山水大道扩建工程,完成五墩西路、金源南路、铁山路等道路两侧景观提升工程,改造升级山水广场、龙虾节广场等公共场所,增加公益性停车位,把更多城市空间留给群众。
彰显城市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启动核心地块城市设计,进一步优化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编制实施公共空间艺术设施规划,将更多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空间。抓住棚户区改造有限窗口期,完成1500户以上房屋征收,高标准建设城南人家等5个安置小区。继续加快“老北头”第一山片区建设步伐,启动井头街历史街区建设,建成黄牌街历史街区和淮河石堤遗址公园,再现盱眙古城历史记忆,努力将第一山片区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实施城区林相改造,启动城南郊野公园建设,新增城区绿地55.6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以上,进一步彰显山水绿城特色。
(三)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以“三率保一率”为工作目标,持续做优做特“1+N”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洪泽湖大道沿线虾稻共生、盱马路沿线农业科技示范和601省道沿线农旅融合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全年虾稻共生面积达60万亩,建成观音寺西瓜、河桥中药材等一批万亩产业园,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家庭农场20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以上,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66%以上。继续整合涉农资金向重点片区叠加,加快实施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全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6万亩以上。强化产销对接,*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与农机装备水平,发挥张洪程院士工作站、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盱眙工作站作用,着力解决水稻品种和龙虾种苗繁养一体化等问题。加快维桥省级食品产业园扩容提质,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平台载体。争创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三品一标”提升工程,实现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覆盖,培育仇集牛肉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努力把盱眙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优质食品直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