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优化调整“8+3”工作组和县领导挂包制度,完善重大项目挂牌服务、“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一季一通报”等工作机制,压实问题梳理、研判决策、交办落实等环节,确保每季度集中开竣工一批项目。紧盯国家产业政策、重大规划、重点投向,策划生成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向上争取用地、用林及环境容量等要素指标,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强化招商引资实效。紧盯氟新材料、林产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链条缺失环节,发挥“6·18”“9·8”“11·6”等招商平台作用,创新招商方式,精准开展以商招商、上门招商、产业链招商、盘活存量招商,力促联星化学整体搬迁、中欣氟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清商“回归工程”,促进总部回迁、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人才回乡。严格落实“一把手”招商、“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提高招商项目落户率、资金到位率,力争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落地开工项目50个以上。

  (三)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改革开放高层次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确保在3月底前基本完成。坚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统领抓好医改工作,建立完善县总医院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让群众切实享受医改红利。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实施“林长制”,全面推广合作造林模式,继续推广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学片区化教学和初中“总校制”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巩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完善环境信用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等体制机制,探索试行环保审批与行政许可制改革、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制度,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省上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研究出台更多让市场能感知、让企业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协调资金、技术、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严格兑现降税清费政策,多渠道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积极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一网通办”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项目审批联审联席会议制度、“周末预约无休、窗口无否决权”等服务机制,开展“减证便民”治理行动,确保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0%以上,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实施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行动,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深化与集美区山海协作,加快推进集美(清流)共建产业园等重大协作项目,努力构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大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气枪厂、展化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依托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用好用足省政府出台的66条惠台措施,加强清台经贸文化交流,深化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鼓励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四)加快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高品质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确保现行标准下新增及返贫人口实现脱贫,1个贫困乡、6个贫困村和2个空壳村退出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巩固提升“3+9”扶贫机制,大力推进特色种养、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扶贫产业,探索建立村集体与贫困户“双增收”机制、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机制等,提高产业扶贫成效。精准落实就业、搬迁、金融、健康、教育、低保兜底等扶贫措施,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对遗漏、脱贫不稳和返贫的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对脱贫群众留出足够缓冲期,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开展结对帮扶,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