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市场深度拓展。更宽领域参与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更大力度拓展沿线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市场,加强与友好城市战略合作,不断扩大余姚“朋友圈”。主动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着力引进重大渠道商,开展“一带一路”姚商行活动,支持企业创品牌、转方式,新增境外企业12家、海外仓3个,确保自营出口占宁波全市份额高于上年。顺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完善内销网络,联动发挥慧聪家电城、塑料城、裘皮城辐射带动作用,建成投用海吉星农批市场,抓好甬易支付混改工作,提升塑博会等展会效应,力争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2%。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和援疆工作,实现互促共进、合作共赢。
(二)持续聚力智能制造,着力抢占产业转型制高点。强化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推进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光电信息等三大千亿和机器人及集成等五大百亿产业集群,确保战略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和10%。深化智能制造“千百十个”工程,推进企业生产线、车间和工厂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150个、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10个。积极推进行业云、区域云建设,培育打造上云用云标杆企业,新增上云企业1900家,确保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10%。以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体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力争新增规上企业研发机构270家,设置率进入全省十强,培育行业性创新综合服务体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3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深化“三强一制造”,推进全省首个QBBSS质量链试点城市建设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
大力推进空间集聚。围绕打造前湾新区前沿阵地,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产业项目链式集聚,新落户项目20个以上、投产项目10个以上。提升“千人计划”产业园产出效益,建成投用专家楼,新增投产项目15个以上。引导特色项目、创新业态进小镇,智能光电小镇产值突破百亿。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增强余姚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开展工业功能区二次开发试点,全面实施“十园百亿千企”工程,新开工小微企业园区5家,着力构建多元化平台发展体系。
大力推进要素集约。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效落实针对性扶持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深化小微企业、“350”企业、“凤凰行动”等梯度培育计划,确保新增“小升规”企业90家、“350”企业10家、50亿元企业2家、上市企业1家。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差异化政策引导、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和“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模式,力争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增长8%和9%。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推动“多规融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废弃矿山、低丘缓坡等综合利用,探索土地券、异地置换等新方式,力争通过整治新增耕地4000亩、开发城镇低效用地2500亩、盘活闲置土地1000亩。建成运营“金融超市”,鼓励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各类基金投向苗子企业,深化“保险+服务+科技”模式,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20亿元以上。
(三)持续聚力功能品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首位度。以“一轴两环三片区”改造提升为重点,推动城区形象提升、功能增强,加快打造现代化品质城市。
更加注重区块开发。突出规划引领,深化城市“双修”,加强重点区块城市设计,实现新一轮控规全覆盖。加快推进以产业导入为重点的南雷南路绿地科创中心、以文化业态为核心的阳明古镇落地建设,探索实施以教育为导向的剑江区块、以山水组合为架构的三江口区块整体打造,高标准谋划庙弄农批市场、花园新村等地块建设方案,着力构建多方式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提速“中国云城”建设,加快构建城北信息经济板块。强化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推进攻坚式拆迁“清零”,加快梳理式城中村改造试点,完成危改棚改1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24.3万平方米、拆迁“清零”项目11个,整治背街小巷8条。注重城镇综合功能提升和发展空间优化,增强卫星城、中心镇集聚带动功能,稳步推进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天下玉苑等重点区块招商开发,促进多片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