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1]

(三)聚力乡村振兴,城乡面貌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面打响交通“四大攻坚战”,谋划项目596亿元,为未来五年交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年争取项目资金2.7亿元,完成交通投资70亿元,排名全省靠前、荆州第一。省、荆州市交通“四大攻坚战”现场会议相继在洪湖召开。洪监高速主体工程全部贯通,江北东高速全面开工,燕窝长江大桥、乌林长江大桥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新堤港综合码头、新客运站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全省领先。水利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重大投资计划突破400亿元,创历史之最。全年完成水利投资20亿元,完成水利建设土石方1460万方,加固堤防22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254处。东分块蓄洪工程、洪湖围堤加固、东荆河堤整险加固、长江虾子沟堤段整治等防洪保安工程进入建设高潮。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入近8亿元,大力推进宏伟南路、沿江路等老城片区改造,完成2000余户24万平方米房屋征收,兴业三期、金叶雅居、兴湖等6个棚改还建小区加快推进,棚改工作赢得市民点赞。投入近6亿元,实施市政类项目9个、园林类项目7个、公建类项目7个。完成望江渠、百里长渠等城中河渠截污整治,对城中村、文泉东路片区实行雨污分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完成新堤大道、爱国路、柏枝五巷改造,老城区主次干道至此已全部升级一遍。全面实施小街小巷拆违整治,新建停车场14个、新增停车泊位1200多个,群众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江滩公园二期、贺龙公园、长渠公园正加快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资格预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荆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率先制定实施乡村振兴“八个三”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拆违治乱“百日攻坚”、环境整治“百日竞赛”,仙洪线、汉洪线、咸合线、黄观线等主干道路沿线“脏乱差”问题得到较好整治,拆违近20万平方米、清理陈年垃圾7000余吨。持续推进中心城区禁建控违、禁鞭禁香,运用市场化模式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城乡管理更加精细高效。瞿家湾镇成为全省首批特色乡镇之一,珂里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绍南村、刘家河村、傍湖村、龙潭村等8个村被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3]

(四)聚力生态文明,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狠抓“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峰口等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项目全部完成,龙口等10个新建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小港、螺山、老湾等8个乡镇城乡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初步建成,清运一体化逐步覆盖全域;新能源环保发电厂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厕所革命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生态红线坚守不渝。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长江沿线14项重大生态问题专项治理全面实施,长江“四非”严打成果全面巩固,白鱀豚保护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清废行动”“绿盾行动”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毕。立案调查处理环保违法企业21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面清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信访问题整改得到中省领导高度肯定。生态保护成果丰硕。全流域开展“清流行动”,清除各类外来物种4.2万亩、阻水设施5300多处。整治提升入河排污口60处,完成年度2.98万亩退垸还湖还湿任务,水、湿地等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村27个,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提升至60%以上。超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0.38万亩、植树近670万株,成为全省绿满荆楚行动先进县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名列全省前茅、荆州第一。全省推进长江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洪湖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聚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务实。98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进展顺利,房地产库存处在可控区间,万元GDP能耗下降3.9%。“放管服”改革*推进,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五级连通,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共办理“个转企”207户、新入限商贸企业21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2%,居荆州第一。38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平稳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监管。整合国有经营性资产做实投融资平台。完成市文旅投组建。环湖绿道、美好未来新城等首批5个PPP项目落地实施。峰口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地。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平台更加多元。“双创计划”*实施,颐隆众创空间落户科技型、自媒体等企业13家,创客人数实现翻番。洪湖荷创空间入孵企业达20家,成为荆州标杆创业孵化基地。全市新增在孵企业31家,两大平台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新建曹文宣院士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总量稳居荆州前列。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技术人才25人。组织50家企业与武汉高等院校、投资机构对接合作。新增科技型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15亿元,占GDP比重稳居荆州第二。新增技术专利280多件,完成专利成果转化20项,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数量均居荆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