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一、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全力推动经济稳健运行。

  继续加大有效投入。强化项目服务,全力建设100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力促利洁时、星药港等签约项目快开工,推动沪工机器人、丹佛斯等新开工项目快建设,确保斯凯奇、慕贝尔等在建项目快竣工,加快实施瑞铁、宏马等2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150亿元。全力推进玖龙智能装备产业园、欧美绿色制造产业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建成投用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二期,积极打造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航空零部件产业园。优化政府投资,精准投向城乡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修复等民生领域。*实施挂钩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组织重点项目开工开业活动。

  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1115”产业集群,提升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培育智能机器人、航空零部件等先导产业,支持电力、石化、造纸等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确保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保持稳定。全力推动新大洲本田、亿迈等49个工业新增长点达产。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业企业上云,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家以上、苏州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15家。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现代供应链等生产**业,优化提升休闲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等生活**业,积极培育大数据、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引育总部企业5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太仓港物流园争创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实施“1123”行动计划,引进优势民营企业超30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150家、市级以上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0家,鼓励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上台阶,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引导化纤、纺织、服装、五金加工等传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融合发展,支持参与标准制定、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培训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次以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政策举措,扎实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化思维,健全联席会、现场办公会等机制,推动企业服务前移,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分析,优化配置审批服务、人力资源、电力供给等要素。*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探索实施土地指标有偿使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产业用地项目“双合同”监管等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设立生物医药、人才科技等子基金,有效运作应急转贷资金、风险补偿资金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二、集聚创新创业要素,有效增强转型升级动能。

  加速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全力落实“瞪羚计划”“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等,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双升,努力培育一批地方标杆型、高科技型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有效高企超410家,高新产业产值占比超48%。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4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8件。制定各类标准35项。培育马德里体系国际商标10件。

  大力提升科创载体能级。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优化提升沙溪生物制药小镇、天镜湖电竞小镇业态。发挥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招才引智作用,引进科研团队10个。拓展大科园、同高院、创业园、生物港等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中科院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二期、七溪生物硅谷、江南医谷等载体。*实施“大院大所”战略,力争新引进2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推进省“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孵化链条试点。

  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主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入优质科创资源。发挥科技镇长团校地企桥梁作用,新增产学研项目200个以上,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面落实“娄东英才”“人才乐居”等政策,新增苏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6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2万人。积极开展高校院所“太仓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优化“苏科贷”“科贷通”等科技金融供给。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