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培育高质量的骨干企业。突出民营经济主力军地位,鼓励规模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战略合作,打造更多国内有地位、世界有影响的百亿级、千亿级企业集团,不断壮大“500强”企业群体,力争再新增1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增“准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0家、“雏鹰”企业20家。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大“两化融合”“企业上云”力度,实施智能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20个。大力推动服务业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超200家、年开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积极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无锡市级龙头企业2家。扎实推进“江阴板块”扩容升级,以“双百”后备企业、“四新企业”为重点,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实现上市挂牌企业再融资100亿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推进中生代、新生代企业家培养与传承,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江阴特质、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扩大高质量的有效投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出投资强度、技术层次、产出贡献、环境保护等关键指标,引导项目招引和建设由规模导向向规模效益并重转变。优化招商政策,锁定世界名企、大型央企、实力民企,大力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努力在超50亿元、超百亿元重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完成到位注册外资9.3亿美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机器换人、装备更新、智能制造等开展技术改造,年内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大力推进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远景AESC智能电池、中特棒材深加工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快联动天翼、中向旭曜、大明高端金属等项目建设,力争中芯3D集成芯片、法尔胜光纤、泓海能源等项目早日竣工投产。深化领导挂钩、跟踪会办、容缺预审、督查推进等工作机制,全面提高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高质量的发展环境。落实产业强市各项政策,加强煤电油气运及重要原材料的组织协调,综合运用改革、财税、价格等“组合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着力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综合运用,提高资源要素产出效率。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年内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2000亩以上。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扩大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中小企业转贷基金覆盖面,新增有效信贷投放200亿元。严打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二、坚持创新引领,扎实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扎实开展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坚持以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占据主导地位、具备先发优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主导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8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3件。

  加快打造平台载体。建立健全具有江阴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建成产业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公共研发机构。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在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省级金属材料众创社区等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新建众创空间2家。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创新发展16条”“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等扶持政策,完善科技信贷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