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互惠共享,创优服务效能。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供给,全力建设运转更畅、服务更优的“江北明珠”。放活提优行政服务。依法授权,充分放权,开工建设汊河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扩大汊河政务中心审批权限,赋予新区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环保、税务、市场管理等自主权,实现项目审批事项应进尽进、应批尽批。高端发展生产服务。推进双创产业园专业化运作,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获得省级认定。充分发挥省轨道交通产品质检中心、省轨道交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跟进对接中科大火灾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服务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生活服务。建成运营金太阳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来宁公交一体化,开工建设汊河民营医院、来安二院住院部、汊河中心幼儿园,加强与南京教育、医疗合作,提升办学、办医水平。
(七)攻坚持久战,彰显生态美,在环境保护上严管严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目标,持续打好碧水、蓝天、青山保卫战,建设生态更优、生活更美的绿色家园。
做好“净”文章。呵护“安全水源”。加快屯仓水库扩建增容前期工作,继续加大平阳、陈郢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启动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实现“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构筑“通畅水系”。启动滁河新增治理工程,完成沛河防洪治理7.9公里、来河防洪治理27.7公里,实施水体达标项目14个,疏浚各类渠道67条。管治“清清河湖”。上线运行“智慧河长”系统,全面完成河湖岸线划界,积极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网格化、河道保洁市场化,实现河湖治理“有名”更“有实”。
做优“蓝”环境。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力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7%以上。推进工业废气减量化。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县经济开发区实现集中供热。推进生活排放严控化。延伸开展汊河新城烟花爆竹限放工作,从严整治餐饮油烟排放,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碳改造。推进秸秆禁烧常态化。建成秸秆还田示范片1000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做大“绿”生态。*开展绿色来安行动,全面推进“林长制”实现“林长治”,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项目化增绿。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完成人工造林2.15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5个。自然化复绿。推进半塔、张山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开展施官、杨郢荒山陡坡地补绿攻坚,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退化林修复2000亩。产业化活绿。持续引进苗木新品种、新技术,新建改造“三棵树”2.6万亩,争创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2个。信息化管绿。加快发展“智慧林业”,强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木盗伐防范,继续保持矿山整治高压态势。网格化护绿。全面构建村级林长“八个一”平台,形成“一山一坡、一林一园”专人专管格局。
(八)呼应新期盼,增进新福祉,在民生民利上共建共享。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在发展中补短板、托底线,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
持续发力脱贫攻坚。聚焦精准扶贫、高质脱贫,*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确保再减贫1200人以上。筑牢稳定脱贫“基石”。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打造施官林果等七大产业扶贫基地,“三有一网”覆盖率达90%以上。点燃志智双扶“引擎”。*开展“四送四通”直通车扶贫行动,创办一批扶贫夜校,选树一批脱贫自强户,“三业一岗”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比例达50%以上。实施教育对口扶贫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应学尽学、应补尽补。汇聚社会共助“能量”。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推进扶贫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形成守望相助、救急纾困的大扶贫格局。
持续添力社会事业。重教兴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建设新城区、大英镇、舜山镇等4所公办园,继续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启动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迁址重建来安五中、城南小学,扩建来安四中。开工建设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医养融合。新建十二里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安镇卫生院预防接种中心,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6个。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付费管理。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4个,推进建设县康复医院。以文惠民。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服务,优化文化馆、图书馆馆站联动,加强文物、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技稳业。实施“技工大县”工程,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士兵、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实施“就业扶持”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350个,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统筹抓好外事、侨务、宗教、统计、档案、保密、人防、地震、地方志、工商联、红十字会、应急管理、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群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