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五)匠心塑形象,全面提功能,在城乡建设上聚人聚业。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彰显城乡文明、绿色生态等特色,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靓城市品质。围绕“城市双修”,加快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和人气聚集力,全年实施建设项目174个,完成投资136.2亿元。突出民生导向。加快实施植物油厂等区域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3394户;全面实施老城区自来水管网更新,公共自行车二期投入使用;全面竣工内城河综合治理,改造提升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突出功能完善。加快推进顿丘中路建设,适时启动建辉东路建设;新城区游泳馆、文化路地下菜场建成运营,文化艺术中心、赵朱木兰故居启动建设。突出人气聚集。加快中央商务区片区、顿丘路西侧成熟地块商业开发,建成交付客运中心。突出精细管理。上线运行智慧城管系统,全方位监控、交办、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围绕省级文明县创建,加大市容乱象整治,强化交通秩序管理,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全面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精塑乡镇特色。遵循镇当城建、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规划,支持乡镇壮大特色产业,力争新增市级以上特色小镇2个。半塔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革命老区名号,打造北部经济重镇和红色旅游名镇,与新安、汊河形成区域经济“金三角”。水口发挥区位优势,繁荣边界商贸和物流服务业,加速与汊河连片发展。施官、舜山、张山依托红叶冬桃、百思德园林和无公害蔬菜,将林果蔬等优质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打响“安徽苗镇”“皖东桃乡”金名片。杨郢、三城借力电商平台,激活山水经济,壮大牛羊、鱼米等绿色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之乡。大英、雷官、独山深挖历史经典和民俗传承,发展秧歌灯、手狮灯、板鸭等非遗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标识和小镇精神。科学统筹乡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设一批产城聚合、人文融合、功能综合的现代化精品镇,成为县域发展的实力板块。

  统筹基础配套。交通路网上,大力推进国道345来安至釜山段建设,加快国道345来安至黄泥段、国道235来安段前期工作,全线保障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和滁天、来六高速顺利建设,改建来安至舜山、张山至桃庄公路,扩面延伸县乡道路287.5公里,“四好农村路”专管员覆盖率达50%。农田水利上,启动高畈闸、枣林二三级站拆除重建工程,建成投用广大电站、水口闸,除险加固小型水库5座,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5.2万亩。供电供水上,建成投用相官220千伏、苗圃110千伏变电站,升级改造老旧台区19个,供电服务线上办电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建设来安自来水总厂,农村人饮工程解决3万人饮水安全。

  (六)融入大江北,建设新腹地,在产城一体上互促互荣。放大汊河区位优势,加密对接江北新区,做足做好“融入”文章,高标准建设“智慧生态、宜居宜业、产城一体”的产业新城,打造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

  坚持互振共兴,垒实城市基座。将“规划设计”与“内涵填充”并重,推进汊河新区精致化建设、品质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完成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汊河第二产业片区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启动汊河绿地系统及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功能协调、系统完善的新区规划体系。谋划争取“苏皖合作示范区”,推进产业协同配套和错位发展。实现内联外通。建设完成幸福大道一期、滨河东路、龙王路,加快建设汊河大桥,开工建设创卓路、永安路、紫霞路、滁汊路等18条道路,谋划推进通往南京的“第二通道”,加速形成“连滁接宁”半小时通勤圈。推进“六区”共建。开工建设文化建筑群、阳明湖公园二期等,全面展现核心区形象。丰富兴茂景区业态,全面开放文旅区。快速推进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第二产业片区承载力。同时,提升门户区、巩固示范区、优化第一产业片区。

  坚持互补共赢,筑牢产业支撑。积极搭建新区产业“四梁八柱”,实现以产立城、以产兴城。全年新引进项目30个、新开工20个、新投产30个。特色产业壮筋骨。*对接中车、上汽、台积电等知名央企、民企,引进产业关联大、带动强的大项目,发展壮大轨道交通装备、精密制造产业。全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新兴产业成体系。华晨汽车开工建设,积极推进AMOLED模组、康尼机电等项目落地,着力引进上下游优质配套项目,全力打造智能显示等新兴产业链。双创产业聚能级。精准把握“互联网+”“金融+”等业态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双创产业园、研发示范区孵化培育功能,全年入驻电子信息、智慧物流等企业2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