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在赣榆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唐光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根据区委“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制定了《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一并予以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十二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港口牵引、工业主导、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二五”末,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15倍、2.06倍、2.42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2万元、1.37万元,比2010年净增10932元、6447元,年均增长12.0%、13.5%。2012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以县为单位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港口实现开港运营;2015年,位居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82位;先后创成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省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
五年来,我们强化港口牵引,沿海开发迈上新台阶
累计投资512亿元,实施沿海开发重点项目156个,沿海开发五年计划圆满完成。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港口从无到有,累计投资达百亿,建成10万吨级航道、10.4公里防波堤、3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液体化工泊位、27.4万立方米罐区,形成陆域3平方公里、堆场1平方公里。口岸联检中心建成投用,开通集装箱直航干线,累计完成吞吐量2500万吨、集装箱7万标箱。连盐铁路、青连铁路快速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滨大道、河滨大道、沈海高速赣榆港互通建成通车,242省道加快实施,新增等级公路328公里,总里程达2940公里,公路密度达1.94公里/平方公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初步形成。通榆河全线贯通,东温庄水库建成蓄水。新增超110千伏大容量变电站5座,变电总容量达323万千伏安。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分别达75.2亿元、17.8亿元、9.2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长36.2%、85%、38.9%。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累计实现内联到位资金637.3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5.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23.2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4倍、1.1倍、6倍。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亿元以上项目261个。总投资20亿元的天明特种车辆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破题。总投资407亿元的华电“五位一体”、总投资16.9亿元的神舟新能源以及总投资10亿元的昌华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落成。壁虎科技、西德电梯、欧野建材、健发磁性材料、峻力户外用品等一批特色项目建成投产。
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十类行政权力,公布“五张清单”,公共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四到位”,审批项目集中办理率达10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卫生计生委、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动产登记局。深化城镇化改革,柘汪镇获批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政府性债务管理更加规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创联、商业、物资、金东方公司向苏海集团有序归并,启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深化农村领域综合改革,成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启动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
五年来,我们紧扣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创新促转型,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4:49.1:34.5调整为14.2:50.4:35.4,发展质效进一步提高。
工业产值跨越千亿。累计新增亿元以上项目334个,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43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86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95.4%。工业经济扩量提质。2015年,预计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00.2%、293.7%。开展“千企技改、百企翻番”行动,实施技改项目82个,完成规模以上技改投资140亿元,占比达54.5%。主导产业支撑强劲。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944亿元,占比达65%。新海石化、镔鑫钢铁分别实现产值230亿元、220亿元,位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78位、212位。园区经济持续发力。加快园区标准化,新建标准厂房85万平方米,形成四大园区、4个中小企业园、7个工业集中区协同发展格局。2015年,四大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13亿元,工业入库税收7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83.3%、71%,占比分别达63%、60%。
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园区的县区。2015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亿元,农产品出口1.13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3%、123%。海州湾现代渔业、四季田园现代农业、青口蓝湾现代渔业、夹谷山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果产业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各具特色。流转土地45万亩,建成市级千亩连片基地11个,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达43.8万亩,粮食、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57万吨、46万吨。新增专业合作社742家、家庭农场145家,省级龙头企业达11家。沃田农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认证“三品一标”418个。完成农民培训11万人,新增新型职业农民4.4万人。基础配套日益完善。累计投资22.2亿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土地治理等184个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3.5万亩,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2015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建成运营奥邦亿丰商城、赣榆老街、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建成临港综合物流园400亩堆场、银河物流园12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储库房,启动中旭物流园建设,现代物流企业达195家。建成蓝湾科技孵化中心和电商物流产业园,入驻电商36家。打造“三好优品”等一批农村电商平台,海头镇海后村创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赣榆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量位居全国第14位。新增金融机构3家。中兴农贷等2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实施苏海集团债券发行等融资项目26个,融资达114.7亿元。秦山岛旅游开发初见成效,海州湾海洋乐园建成运营,大夹谷山景区功能日臻完善。厉庄樱桃节、赣马黄金梨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节庆名声打响。创成国家3**景区4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点3个。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3.2%。
创新活力日益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1.1%,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4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1.9%。申请专利6337件,授权3703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8件、名牌产品5个。建成赣榆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水科院东海所赣榆研究基地,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成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实施“海州湾英才计划”,培养引进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35名、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665名。
五年来,我们围绕城乡统筹,宜居家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95亿元,中心城区由23.5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
滨海开发拉开框架。秦山岛被列入国家首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争取补助资金1.1亿元,初步具备开岛条件。琴岛天籁围海造陆项目完成围堰、道路路基和桥闸建设。新城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核心区50公里“六横八纵”路网基本建成,客运总站、新城医院、和安大厦、新城市场、金融大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继投用,和安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赣榆至连云公交专线开通运营。新建改建黄海路、东关南路等16条道路,铺设给排水管网112公里、燃气管道164公里。湾区开发加快实施,18公里道路景观绿化全面完成,朱蓬口海洋公园、韩口港榆人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一条蓝色风光带初步展现。
城市管理规范有序。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定城市规划管理导则,编制东部滨海地区发展规划。完成控规修编以及给排水等10个专项规划,开展琴岛天籁、新城核心区等城市设计。运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采取错时放假放学、公交班车进校园直通镇村等措施,形成交通疏导长效机制。疏堵结合清理占道经营,取缔马路市场11处,新增停车泊位5167个。区镇联动,强化620万平方米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保洁,机械化清扫率达85%。建立以社区为主的禁违拆违机制,拆除违建7万余平方米。黄海路、金海社区分别创成省城市管理示范路、示范社区。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实施谷沙东沙片区等房屋征收项目83个、200万平方米,治理城郊结合部3个、城中村9个、老旧小区9个、单体楼20栋、背街小巷134条、低洼易涝片区15个、农贸市场3个,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修编14个镇区总规,编制塔山湖风景区等65个详规,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扎实推进柘汪、海头、沙河3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完成县道大中修260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67公里,改造危桥121座。8个镇开通镇村公交。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完成省定五年村庄环境整治任务,711个规划布点村庄环境明显提升,创成省康居乡村308个。
五年来,我们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累计投入56.9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洁“四大工程”,创成国家级生态镇14个。
生态基础逐步夯实。区域供水覆盖率达85%,解决农村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力洁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设施24座、管网365公里,处理能力达12.6万吨/日。购置镇村垃圾收集设备2751套、转运车342辆,新增垃圾中转站49座,建成小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疏浚县乡河道162条,整治村庄河塘1124处,改厕6.6万座。
生态管理严格到位。重抓节能减排,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实施镔鑫钢铁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建成集中供热和供气站各1座。淘汰黄标车、老旧机车1560辆,取缔燃煤锅炉128台,关停排放超标企业125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率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秸秆综禁连续4年保持“零火点”,综合利用率达95%。狠抓水资源保护,启用塔山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对13条入海河流实行“河长制”管理,实施龙王河、沙汪河整治工程,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8个。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79%。开展畜禽养殖综合整治,清理养殖场325个。
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编制《赣榆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际保护面积达487.5平方公里,超省定面积1.8%,保护比例全省第六。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偷采滥挖行为,创成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进区、土地执法模范先进区。完成绿化造林13.7万亩,建设绿色通道450公里,恢复植被1.1万亩,绿化荒山15座,林木覆盖率由27.8%提高到33.2%。
五年来,我们做实惠民实事,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投资8亿元,实施校安工程85.1万平方米。黄海路小学、柘汪中学等10所学校建成投用。四星级普通高中拥有量全省领先,高考本科上线数实现全市“十七连冠”。赣榆中专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创成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省医改工作先进县。区人民医院完成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评估。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新增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改建养老护理院。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活动实现常态化,举办“赣榆风情文化广场”、“乡音乡韵乡情”民间文化展演等活动1350场,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区文化“三馆”实现免费开放。抗日山烈士陵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获评“中国拔河之乡”、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县。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城镇就业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就业创业培训1.6万人,创成省级创业型城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9.8%。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90元和340元。新建改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27个,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2个。区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建成投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改造7850户。建设保障性住房7238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658户。脱贫奔小康工程全面完成,重点推进石梁河库区扶贫连片开发,10.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增收脱贫,75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
社会治理全面创新。*推进和安赣榆、法治赣榆建设,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技防投入,实施治安监控“村村通”工程,完善道路安全监控设施。扎实开展“三解三促”、“三*三提升”、“百件信访积案化解”、“三大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切实解决信访、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成立12345便民服务指挥中心,搭建“网络连心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姜霜菊、“全国劳动模范”钟佰钧、“全国模范教师”柏纪荣、“爱岗敬业好警察”张作田等一批先进典型。切实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等工作,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区”七连冠。气象、洪涝、地震等灾害监测和防御工作得到加强,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单位。慈善、红十字、统计、物价、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青少年事业取得进步,被评为实施“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省级示范县。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各项规定,切实提高廉政建设水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公”经费全面下降,会议活动明显压缩,文件简报大幅精简,公务用车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6件、政协委员提案331件,办结率、满意率不断提高。
回首“十二五”,成绩催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抢抓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产业强区成为加快发展的必经路径,民生优先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宗旨,实干作风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各人民团体肝胆相照、携手合作,得益于广大企业家共克时艰、共创大业,得益于驻赣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司法干警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得益于科技镇长团、市委扶贫工作队、老干部老同志鼎力相助、建言献策,更得益于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赣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外资外贸形势严峻,新的增长点亟待培植壮大,稳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层次总体偏低,质量不高,创新不足,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还需加大。三是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不强,环保、国土、安全生产等领域矛盾日益积累且多发,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统筹发展的水平仍需提高。四是民生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群众法治观念、文明程度还不够高,社会治理还需强化,软环境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海门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东海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