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6日在蚌埠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白金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努力攻坚,圆满收官“十二五”
2015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适应新常态、掌握新要求、抢抓新机遇、主动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开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升中趋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亿元,同比增长10.5%左右,连续 18个季度高于全省,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2%、11.5%、12%。财政收入228亿元,增长9.5%左右;其中地方收入119亿元,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1468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0亿元,增长1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68元、11625元,增长9.2%、10.6%,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省控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一)突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巩固
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8条等扶持政策,统筹安排各类发展资金38亿元,减免抵退企业各项税费39.5亿元,千方百计帮企业、助发展。新增贷款182亿元,增长18%。设立5亿元中小企业续贷转贷过桥资金,开展“税融通”业务和“金融服务进百企”活动。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 家。发放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3.1亿元。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登记模式,新增各类企业6500户、认缴资本450亿元。
项目投资提质增效。完成“3461”项目投资830亿元,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20个。方兴科技柔性镀膜、MEMS产业化基地一期等140个项目建成投产,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港IC产业园等200个项目开工建设。抢抓国家补助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机遇,争取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专项建设基金 60.7亿元,居全省前列。成功开展“台湾招商周”、“粤闽招商周”等系列招商活动,积极参与省资本要素对接会、中博会等区域合作交流,豪威科技交互式电子白板、国显柔性OLED显示模组等项目顺利落户。新签约中电科41所现代通信仪器与自动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与环球医疗合作共建医疗机构开发健康养老产业等30个央企合作项目,总投资528.1亿元。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77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5亿美元,均增长10%。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握紧拳头、决战工业,出台聚焦工业突破政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0户,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居全省第4,增长1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省第2。德豪润达倒装芯片、大富工业机器人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创钛酸钡、心里程智慧园、自行车产业园等40个项目开工建设。获批省级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设立30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参与设立23亿元省高新投叁号基金,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20亿元、增长20%。玻璃设计院入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WM众创智慧谷”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发明专利授权量660件,增长12%。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获省批准,城市西部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全面启动,丰原集团明胶一期、环酸项目等基本建成。建成中小企业标准化厂房35.7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144家。成功举办安徽省第二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
服务业持续繁荣。获批全省首家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蚌山区入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经开区、蚌山区电商产业园和怀远县电商孵化园投入运营。徽商物流园、普洛斯仓储等项目加快推进,杭州费舍尔、高远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成功落户。中通、圆通总部项目入驻我市,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8亿元、增长90%,分别居全省第3、第1。鹏欣水游城、金大地银泰城等项目进展加快,万达二期、百大名品中心建成运营。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10户。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当年业务量突破1亿美元,并成功引入首家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实现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增长 10.1%。花鼓灯嘉年华夜游项目、谷阳城遗址公园一期建成开放,旅游总收入增长15%。
农业发展有效提升。*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粮食总产286.6万吨,实现“十二连丰”,增长4.02%、居全省第2。五河现代牧业液态奶二期项目竣工投产,固镇亿只肉鸡项目新增养殖规模4000万只,新增怀远百万头美味猪现代养殖等3个种养加一体化项目。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个、产业化示范区2个,新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206万亩,流转率4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9.5 万亩,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实现县域全覆盖。完成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65万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粮食绿色增产“蚌埠模式”在全省推广。成功承办第六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国际苜蓿会议。
(二)着力强化城乡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围绕“三环六轴三带”持续推进城市大建设,实施项目181个、完成投资248.6亿元,征迁312.9万平方米,拆违49.6万平方米,交付净地15975亩。中环线秦集、城南等路段全线完工,长淮卫淮河公路桥及北接线工程进展顺利。国道206、104和省道306、307境内部分路段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全省首个运用PPP模式且投资额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蚌五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新启动柴油机厂B区、蒋岗巷等41个棚户区项目,回迁安置16128户,货币化安置5948户。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60200套,基本建成13900套,公租房实物配租10726套。争取省代发地方政府债券37.4亿元。新设兴蚌一、二、三号城市发展基金,规模65亿元。博物馆、规划馆、档案馆建成开放。文明创建力度加大。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并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启动实施“九城同创”。集中整治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境。持续强化三车整治,联合治理非法营运三轮车。着力推进户外广告整治,加强店招店牌管理,建成延安路、解放路、东海大道等15条示范路。市区环卫保洁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容管理巡查体系框架初步搭建。不文明祭祀行为集中整治效果明显。城市形象宣传片《印象蚌埠》成功首发。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淮河南岸滩地环境综合整治、天河-张公湖连接等工程加快实施,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增、改造绿地355.52万平方米,新增街头游园11个,建设绿道20公里,成片造林8.2万亩,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67公里。积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实现卫星监测全年全域零火点目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百日行动,PM10平均浓度下降到90微克 /m3,降幅达22%。20个美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按时建成。
(三)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生实事*实施。投入资金50亿元,按时保量完成33项省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至380元。保障城乡低保160万人次、发放低保金3.8亿元。资助困难家庭学前儿童和贫困大学生171万元。维修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为8.8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3725万元。为 3.9万名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2171万元,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2080张。解决29.86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发放特殊人群免费乘车补贴 1130万元。奖补新建设施蔬菜基地800万元。投资6956万元,对7080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新建、改造公厕32座,完成25个街巷小区路灯改造。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18万人。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增城镇就业8.2万人,居全省第3。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00元,连续11年提高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提高至80元,惠及城乡居民42万余人。大病医疗救助金支付限额由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超额完成。住房公积金缴存率达77%,居全省第1;累计发放贷款79.3亿元,存贷比达95.3%、居全省第3。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扩建幼儿园55个,组建教育集团25个,在省内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安徽科技学院蚌埠校区、蚌埠职教园区、安财商学院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市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市一院病房大楼、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19%以上。完善人才特区建设1+X政策体系,新引进省百人计划和省外专百人计划专家5名,10人入选首批省特支计划,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达15家。建成市少儿图书馆、美术馆,晋升国家一级文化馆2个。花鼓灯舞蹈《小小传承人》荣获全国少儿舞蹈“小荷之星”金奖,《玩灯人的娃娃们》获首届亚洲国际青少年微电影节金奖。青少年校园足球“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石榴娃守护工程”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民国防教育更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有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创建工作务实开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不断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持续推进,消防、防空防震、应急等减灾防灾体系更加健全,统计、气象、档案、地方志、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信访形势总体平稳。实施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创新建立问题清单制度,强化危化品、消防、电梯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荣获全省首批无传销城市称号。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四项建设”、“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过去的一年,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府系统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坚持简政不简单、放权非放任理念,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公布市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创新出台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着力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和上下级的衔接。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将15个职能相近部门整合为7个,改革力度全省最大。全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工作,市县不动产登记工作机构、职能在全省率先整合到位。获批省唯一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市。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三公”经费下降21.8%。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9件、建议148件,市政协提案56件。2014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居全省第4,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前5。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监察和审计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
2015年,是蚌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这是多年积累的**,也是多年心血汗水的结晶。“十二五”,我们品尝了艰辛,经历了难忘,收获了自豪。
五年奋斗,经济总量翻一番,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总量实现翻番、位次前移2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3倍、2.8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京沪高铁蚌埠南站投入使用,合蚌客专、蚌淮高速建成通车,蚌埠新港开启通江达海新时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逐步增强。
五年聚焦,产业结构更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3%,提高4.3个百分点。蚌埠国电、德豪润达、大富机电、中科电力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总量前移6位,工业化率提高4.1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5.8%。义乌国际商贸城、万达广场、花鼓灯嘉年华、国际汽车城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营,区域商贸重镇重塑步伐加快。
五年攻坚,城乡建设快推进,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成功获批,部分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市区面积由601.5平方公里扩大至956.9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人。累计完成城市大建设投资1008.7亿元,大庆路淮河公路桥、市民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改造棚户区(城中村)169个,62410户棚改居民实现“安居梦”。*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满珠城行动,成片造林 47.5万亩、是“十一五”的近6倍,新增、改造绿地924万平方米。怀远“皖北最美县城”建设加快推进,五河“水韵独具最美皖北水乡”日益彰显,“大美固镇”旧貌换新颜,市县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城镇化率达52%。
五年开拓,改革开放再突破,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投融资、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三个清单”、招投标管理、便民商贸流通体系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棚改“蚌埠模式”、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民营经济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新增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铁路无水港等平台,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8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4.2倍。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等“走出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2500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
五年倾力,社会民生新加强,百姓福祉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4%、15.87%。新增就业32.69万人。创新建立老龄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育保险等制度,城乡低保、社会保险待遇、最低工资等全部提标扩面,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就业服务网络等实现城乡全覆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2527户以船为家渔民在全省率先上岸安居。新增环保公交车918辆,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1条,龙子湖、张公山等公园焕然一新,新建、改造公厕190座,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9.3平方米增加到38.6平方米,入选全国百个宜居城市。
各位代表!
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五年的奋斗进程历历在目。五年来,我们不畏艰险,共同应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中展现了发展新姿态。五年来,我们携手并肩,协作共进,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奋发向上创一流的良好局面。今天的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其势已成、其时亦至。
各位代表!
今天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几大班子历届历任老同志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蚌埠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不大,牵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仍不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规模。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突出,整机、整器、整车类产业链末端、价值链终端产品缺乏,重点产业聚集度有待提升,开发区支撑作用仍需加强。重塑区域商贸重镇还有较大空间,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还有比较薄弱的地方,县域经济、镇村经济发展滞缓,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各区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发展不够明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市地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老旧小区综合环境还没得到根本改善,物业管理、停车设施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距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雾霾治理形势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支撑和动力有限,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就近就学就医就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好,养老服务、健身休闲、便民消费等发展水平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城市品质和市民品格仍需持续提升和持久养成。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完全到位,一些部门思想解放不够、执行落实不力等“不严不实”问题依然存在,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破解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6年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