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1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张鸿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发展回顾

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突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等工作重点,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尤为可喜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和省市共同努力下,杭州成为2016年G20峰会举办城市,并成功获得2022年亚运会主办权、获批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推进我市高起点上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向好,全市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总量超万亿元城市,比上年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一、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财政总收入2238.7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3.88亿元,分别增长11%和9.8%。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56.32亿元,增长12.2%。成功举办西博会、动漫节、文博会、电商博览会、国际快递业大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23亿元,增长11.8%,网络零售额增长42.6%;出口总额(不含省属企业)2760.72亿元,增长5.1%,其中跨境电商出口141.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1.13亿美元,增长12.3%;国内招商到位资金1249.27亿元,增长18.5%,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660.58亿元,增长27%,成功引进和签约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一号工程”,信息经济强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规上工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0家。新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62个,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二)创新驱动持续强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引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增长33.9%,入选中国十大创新生态城市,成为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良好态势。临江国家高新区获批,杭州高新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创新集聚功能增强,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1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12.60亿元,贝达药业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纳入国家科技孵化器体系的众创空间达到14家,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省级特色小镇达到9个、市级特色小镇32个,成为创业创新重要载体和经济新增长点。落实“人才新政27条”,发放人才创新创业资助资金1.4亿元,办理人才落户10730名。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 1485家。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新增备案私募金融机构838家,新成立蒲公英等引导基金10家。成功举办2015杭州云栖大会,全国云计算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三)重点改革*实施,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一批管理制度和试点经验得到国务院高度肯定,并向全国复制推广。深化 “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市)运行的行政许可事项达554项。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废止和宣布失效文件543件。工业企业 “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不再审批。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全覆盖,全市新登记企业62998家、新增注册资本4529.45亿元,分别增长17.6%和56.9%。新设“七大产业”小微企业20922家,新增“个转企”3954家、“小升规”1852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 450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筹建设立规模逾4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全市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4.52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3.86万亩。大江东管理新体制实体化运作,余杭经济开发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钱塘智慧城启动建设,杭汽轮等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出台实施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方案。开展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试点,出台拆迁安置住房保障货币化政策。居民用水和天然气价费改革平稳推进。成为首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获得国务院批复。G20杭州峰会筹备工作顺利开展,场馆设施改造提升和环境重点整治项目有力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段等市域交通项目竣工,东湖快速路、文一路地下通道等市区交通项目快速推进,秋石三期四期、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吉鸿快速路等治堵重点工程建成开通。地铁四号线首通段、一号线下沙延伸段建成运营,轨道交通初步成网。打通“断头路”12条,新建停车泊位50156个。推行公交优先优惠新措施,主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有新提升。道路分类保洁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考核验收。*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六大西进”行动,落实区县(市)协作资金3.78亿元、项目92个,落实联乡结村帮扶资金1.68亿元。农村“三权一房”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供销、生产、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改革*推进,村级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建设美丽县城、小城市和中心镇,推进193个中心村和6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开展12个杭派民居建设试点,培育民宿示范村(点)57个,乡村旅游(民宿)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

(五)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市本级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萧山、富阳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桐庐、淳安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安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杭州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深化“五水共治”,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有序推进,闲林水库下闸蓄水。实现1845条乡镇级以上河道“河长制”全覆盖,完成 84条137公里黑臭河整治、1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管网23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持全省领先。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85.1%,交接断面水质获省考核优秀。节水技术改造持续推进,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预计下降 6%。完成防洪排涝项目221个,三堡排涝工程建成并在汛期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五气共治”,杭钢集团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半山和萧山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关停,主城区“无燃煤区”基本建成,淘汰黄标车81079辆,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三无”城市。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 11053辆,累计达22131辆,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全市建筑工地实施全方位扬尘管理。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42天,比上年增加14天,PM2.5 浓度同比下降12.3%。推进“五废共治”,处置各类垃圾和废物552.62万吨。完成“三改”2168.85万平方米、拆违2057.89万平方米,完成“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问题自查和整治。关停转迁落后产能企业426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获得全国优秀。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查办案件67件,判处罪犯156名政府工作报告。

(六)为民惠民不断深化,保障水平有效提高。坚持民生为本,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921.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超过7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9.2%,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新增城镇就业28.79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4.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4%。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47394套、竣工57530套,提供经济适用住房配售房源2637套,推出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配租房源10821套。新增机构养老床位5782张,改扩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74家。全市新增中小学、幼儿园73所,新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所,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名校(名园)集团化覆盖面分别达到79.7%和 71.2%,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浙江音乐学院建成使用。杨金龙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成为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生签约人数达52万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等4所市属重点新医院加快建设,新建和改造残疾人庇护中心、康复托养机构245家。出台实施特殊药品大病保险政策。群众文化建设继续加强,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07个。“最美现象”不断涌现,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新提升。开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通信和网络诈骗、“黄赌毒恶”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刑事案件继续实现命案全破。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打违除患行动,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12年下降,平安杭州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友好城市合作交流,扎实做好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帮扶等工作。外事、港澳台事务、侨务、民族宗教、双拥优抚、国防动员、人防、地方志、气象、残疾人、慈善、红十字、老龄、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2015年各项工作的扎实成效,为圆满收官“十二五”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考验,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杭城大地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全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965.71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10053.58亿元,年均增长9.1%;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8025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9%;“一基地四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66.9亿元增加到301.6亿元;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3万人;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94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专利授权累计19.1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8万项,连续11年位居省会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从2285家增加到404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7.1%提升到41.8%,“十大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三次产业结构从3.5∶47.3∶49.2调整为2.9∶38.9∶58.2,经济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淳安生态功能区建设等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实施大江东体制调整、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富阳撤市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大改革;市场主体从49.15万家增加到75.46万家,注册资本从8438亿元增加到23130亿元;国际友好城市达29个;累计到位外资284.06亿美元,3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杭投资项目58个;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118家和155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达55家,连续13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市域协同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1595.67亿元,建成铁路杭州东站枢纽、钱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开启地铁时代,建成运营轨道交通82公里;“六大西进”、区县(市)协作和联乡结村成效明显,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收入等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环境立市,“三江两岸”绿道全线贯通,*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改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前四年累计分别下降16.3%、13.7%、15.4%、17.6%,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5%左右,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民为先、惠民安民,重点民生领域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累计投入3389亿元,社会发展总指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335元提高到48316元,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78元提高到25719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5:1缩小到1.88:1。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8.65万人和870.71万人。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社会民生各项事业统筹推进,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五年来,我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化作风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提升行政效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 市级部门行政权力精减幅度达70.6%;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8件,累计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23件、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6258件,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杭单位和省级各部门,向驻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杭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不够快;城市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城乡和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提升压力较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民生的任务日趋加重;影响稳定的潜在风险和隐患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安全的压力加大。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一些工作人员的改革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行政能力还不强,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改进和解决。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6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