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在徐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周铁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及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宏观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困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五年,也是徐州各项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建设,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致力于推动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在扩量提质中明显优化。

综合实力迈上更高台阶。“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全省。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实现532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0.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77亿元,总量实现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57亿元,为“十一五”末的2.5倍。县域经济明显增强,主要指标增速连续九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丰县崛起”和“突破睢宁”战略扎实推进,铜山、邳州、沛县、新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2.1万户,五年新增7.6万户。

产业发展层次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6∶50.7∶39.7演变为2015年的9.5∶44.5∶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服务业比重累计提高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由20.8%提高到35.5%。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由93家增至253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由 1151家增至2648家。新增上市企业8家,总数达11家;中小企业场外市场挂牌118家,居全省第4位。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江北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晋级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丰”,新增高效设施农业78.8万亩,总面积和占比稳居全省第一。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08个,其中重大项目585个、投入资金4100亿元。亿吨大港一期、湖西航道一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使用,郑徐客专、骆马湖第二水源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空军机场迁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徐工重型汽车、考伯斯煤焦油一体化、必康新医药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苏宁商务广场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实现主体竣工。

(二)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在创新创优中显著增强。

各项改革*推进。编制完成政府行政权力、行政审批事项、政府专项资金管理、行政性事业收费、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五张清单”及政府责任清单目录,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幅度达39%,非行政审批项目全面取消。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及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实行企业设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10天缩短到65天左右。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全国不动产登记试点顺利进行,颁发全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综合医改试点全面推开。

对外开放深度拓展。五年来,累计完成实际到账注册外资77.8亿美元、进出口321.7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6倍和2.3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徐工巴西制造基地等一批项目成功落地。保税物流中心通过省级预验收。“徐新亚”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开行。观音机场晋升国家级一类航空口岸,新开通国际航线3条、港澳台航线3条。徐州成为苏北首个市民赴台个人游城市。

重点领域创新成效突出。累计申请专利7.9万件、授权4.2万件,是“十一五”的近4倍。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0.9万人、高技能人才10.8万人。建成大学生创业园20个,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6000余家。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到30%以上,设立多支股权基金,1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PPP融资示范项目。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列入省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我市被列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电子商务示范市、信息消费试点市。“智慧徐州”、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三)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1530”城镇体系在协调推进中稳步构建。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809项,实现投资1700多亿元。三环东路高架、西路高架等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三环北路高架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奥体中心、云龙万达广场、刘湾水厂扩建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竣工使用,各项设施配套更加完善。珠山景区、潘安湖湿地等精品园林相继建成并向市民开放,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达到177个,基本建成公园绿地市民出行“10分钟服务圈”。机电动三(四)轮车以及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建成省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5个、示范路17条、“幸福家园”36个。新增国家**景区50家,云龙湖5**景区创建通过景观价值评审,建成徐州旅游服务中心。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赢得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

县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5个县(市)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建成区面积实现翻番。30个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基本形成,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创建初的2.5倍和3.5倍,镇区规模扩张和人口集聚明显加快。管理示范镇创建活动*实施,完成30个镇验收命名。全市城镇化率由53.9%提高到 61%,其中县域城镇化率由44.2%提高到51.1%。

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增高标准农田1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768万亩。25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61公里、农村小公益桥梁3244座,2178个行政村全部通达客运班车。改造农村危房3.3万户。新建改建各类无害化厕所55.8万座。完成10375个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70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46个。

(四)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美丽徐州新形象在绿色发展中日益彰显。

生态修复有力有效。“五大行动计划”*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达到预期效果,累计新增造林65.5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由全省第7位跃居第2位。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减挂钩新增耕地11.8万亩,复垦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地18万亩,盘活存量土地 8.3万亩。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省级17个。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省级生态市创建通过验收。

污染防治持续强化。累计完成大气污染治理工程267项,市区PM2.5浓度较2013年累计下降15.6%。依法关闭取缔小炼钢企业57家,主城区3 家热电企业实施撤并整合,三环路以内58家工业企业实现退城入园,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加强。市区新扩建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镇级污水处理厂91座。水环境功能区Ⅲ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9%,五年提高33个百分点,重点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运行,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提升到 95%。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22个,314家年耗能3000吨标煤企业、396家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企业完成节能改造。单位 GDP能耗累计下降23.5%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完成省定任务。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初步建立。获批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

(五)致力于改善民生民计,群众生活水平在共建共享中加速提升。

民生实事项目全面落实。五年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街坊中心建设等实事工程416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6150元和14100元,年均分别增长 11%和13.2%。实现87.7万年收入4000元以下人口脱贫和359个经济薄弱村新“八有”目标。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每月2245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7.2%。新增养老床位2.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2.7张。尊老金发放惠及22.7万高龄老年人。实行60岁以上老年人半价、 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累计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2750万平方米,打造出棚改“徐州模式”。建设保障房近4万套,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 353亿元。建成智能公交系统,购置和更新公交车2191辆。

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社会保障主要险种参保率均超过95%,建立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二次补助”长效机制,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工作经验面向全国推广。城乡低保惠及18.35万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残疾人系列救助活动扎实开展。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223所、幼儿园502所,加固、重建校舍454万平方米。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幼师、生物工程学院成功升专,徐州工程学院完成新校区建设。医院布局调整加快实施,新增三级医院10家、总数达到16家,完成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龟山汉墓、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完成升级改造,“舞动汉风”工程、“书香徐州”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好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18届省运会,全民健身蓬勃开展,跻身省体育强市,获评全国地市级武术之乡。获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双拥、人防、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物价、新闻出版、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防震减灾、气象、青少年、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实施,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调解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社会面巡防体制重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刑事案件发案逐年下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应急体系、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

(六)致力于提升服务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在职能转变中全面加强。

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审批流程完成优化再造,审批环节优化幅度、时限压缩幅度分别达到44%和52.8%,网上审批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集审批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政务服务中心荣获全国行政服务大厅“百优十佳”称号。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实现政府部门全覆盖,网络化政务办公机制逐步建立。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累计清理办事障碍5290项,优化办事流程1580 项。12345政府服务热线累计接处群众各类诉求109.2万件,办结率98.6%。

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实现制度化,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集新闻发布、政务微博等功能于一体的“徐州发布”平台上线运行。市直部门预决算全部公开,2015年“三公”经费比2010年下降30%以上。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82件、政协提案2187件,答复率100%,满意率97%以上。

廉洁政府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专项整治,撤销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1154个,清退办公用房14.3万平方米,处理 “吃空饷”1451人。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和审计监督,严查“四风”和腐败问题,对不作为、乱作为的322人进行了问责处理,一批贪污腐败分子受到惩处。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绩,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居民稳定增收难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快,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转变作风、反腐倡廉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