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4年1月23日在海曙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吴胜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和推进“四个领跑”战略的突破提升之年。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和“四好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四个领跑”战略,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齐心协力抓建设强管理,千方百计保民生促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全面发展。
(一)经济增长稳中有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力做好平台搭建、转型提升、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区域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1%;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08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70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8.62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居全市第二;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预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00元,同比增长10%以上。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维科、狮丹努等总部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真汉子大厦西侧地块完成挂牌出让,启文花园东北侧地块完成项目征收。商贸业品质提升加快,2013宁波购物节海曙区活动成功举办,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开业,核心商圈功能巩固拓展。都市工业转型力度加大,“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及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有效实施,辖 区企业首获国家“863计划”立项,预 计授权专利同比增长47.9%。电 子商务强区建设*开展,一批电商强企相继进驻,“电商换市”取得明显成效,第八届全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顺利承办,中国(宁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出口试点项目落户我区,辖区企业入选“商务部2013—2014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产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运营,宁波节能环保科创园顺利开园,“启运86”宁波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城隍庙区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启动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引进大市外内资27.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分 别同比增长35.1%和87.0%,注 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引进资金同比增长54.5%。要素支撑不断强化,首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个转企”三年目标任务提前完成,4个商务楼宇改造提升项目启动试点,“千人计划”、“3315计划”共新增人才项目3个。
(二)项目攻坚加快推进。以“城市建设推进年”为抓手,提速度、保质量,力促城区各项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功能区块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宁波站综合客运枢纽开通运行,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一期建成,南塘河历史街区二期建设稳步推进,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一期二批开工建设,秀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方案基本确定。阳光征收继续实施,征拆工作加快攻坚,宁波站改造区域配套项目(汽车南站地块)等7个项目签约搬迁基本完成,南站区域一期二批、鄞奉路二期住宅、轨道交通以及南郊路地块非成套房项目扫尾清零,原姚丰村拆迁基本完成,原段塘村拆迁一期现场签约率达92%以上。公建项目加快实施,达敏学校迁建、东恩中学改扩建工程交付使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广安养怡院)顺利竣工,区体育中心主体完工。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建设进度加快,徐家漕拆迁安置房交付使用,泽民小学东侧地块公租房完成验收,蒲家一期、原美佳乐地块公租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蒲家三期、望春桥一期开工建设,气象路、联丰、双杨、西成(后孙)等项目抓紧实施。
(三)城市管建互促互进。着眼于中心城区品质品位提升,借力智慧驱动,强化精细管理,推动城市管建融合水平再上新台阶。“四位一体”智慧城区建设*推进,免费无线上网工程(iNingbo)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区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智慧社区、智慧停车场等项目有序推进,通讯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各项保障机制基本形成,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区)试点成功获批,81890求助服务中心获2013“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奖”。智慧城管平台效能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稳步推进,网格管理社区工作室逐步建立,街面保序、道路清爽等工作全市领先。铁路宁波站和汽车临时南站周边区域管理有序,三市路、新高路等重点区域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建筑扬尘和噪声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中心城区水产市场完成清理,中心街道实现无证小餐饮动态清零,菜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三改一拆”强势推进,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88.9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41.39万平方米,年 度计划超额完成。疏 堵保畅工程有序推进,悠云路、广安路等道路基本完工,27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新增配建停车泊位5306个、公共自行车位3505个,开展无主车清理,试行潮汐车道。实施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安装窨井防护网1500余只,完成28处路面桥梁维修和9条河道水质提升,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力抗击强台风“菲特”,城区防汛抗台工作成效显著。
(四)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提供更多普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教师流动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海之梦”浸润式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试点,新增省定义务段标准化学校8所。区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楼宇公共卫生工作全面推广,“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共签约3.4万户家庭,新增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5家。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治理成效显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行动*实施,我区被列为全国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试点。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450余场,新建社区数字文化服务中心17家,选送作品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群星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启动,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圆满完成。就业覆盖和社会保障面巩固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619人,户籍人口养老参保比例达97.5%,居全市首位。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深化,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家,组建“并肩行”专业化照护团队,成立宁波首家失独老人照护院,获评省老龄工作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服务优秀项目奖。在全市率先出台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实施方案,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成功创建。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推进,首批1008户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和1289户拆迁户安置顺利完成,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542户。危房解危稳步实施,排**危旧房屋916幢,解危1400平方米。
(五)社会管理创新提升。按照创新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社会管理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平安和谐幸福大区。社区建设*推进,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社区体制改革稳妥实施,66个社区完成换届,配备专职委员93名。社 会组织加快培育,公 益创投完成项目征集161个,其中社会力量认购63项,金额超百万元,恒爱公益编织站项目获中央财政支持。社区家政服务业标准化项目通过国家验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81890求助服务中心的特色工作,作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示范点在全国推广。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成修订,区应急联动系统投入运行,社会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防范和处置群体性欠薪案件防控体系逐步建立,“无欠薪海曙”品牌创建深化实施,区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列全市第一。“打非治违”、“强网清源”、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鼓楼大厦等消防重点挂牌楼宇有效整改,建成8个街道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所,累计创建3个全国安全社区,获评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成立全省首个中心城区基层质监站所,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10.3%。作为全市试点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刑事案件、侵财型案件分别同比下降15.4%和5.3%。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横四纵”大调解等工作深化落实,信访法制化改革试点探索完善。
(六)政府服务提质提效。坚持以“法治、高效、阳光、清廉”四型政府打造为重点,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除新建档案馆项目因国家政策影响无法实施外,其他政府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和市委“20条措施”,出台实施细则,做到令行禁止。强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提案办理工作,办理完成区“两会”建议提案239件。“六五”普法*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主动对接省、市审批事项和权限下放,大力推进审批和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事项进驻率100%、窗口办结率97.5%,继续保持全市审批事项最少。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招标系统基本建成,政府采购网上竞价模式全面启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持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完成,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三公”经费管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电子监察系统深化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廉政合同和廉政保证金制度推广实施,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全过程审计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信息公开总量同比增长达26%,主动公开信息首次突破10000件。政务微博品牌建设不断深化,“@ 海曙小微”获华东地区“政务微博十佳应用奖”,并获《人民日报》点名表扬。援疆、援黔工作成效明显,对口支援余姚台风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安排援建项目12个。积极支持工青妇、关工委和工商联等群团开展工作,海曙青联成立,人民武装、国防动员、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侨台事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科普、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奋发有为,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有效改善、社会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海曙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全区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海曙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回顾2013年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具体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待有效解决;二是部分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亟待加快;三是个别项目建设进度仍然较慢,优质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社会治理长效机制亟待创新完善;四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干部的服务效率和工作作风亟待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积极推动“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的冲刺之年,更是全区上下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四个领跑”战略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形势的复杂性。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必然会触及利益、引发“阵痛”、遇到阻力,同时区域经济运行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民生领域一些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多种困难和矛盾相互交织,这些都将使形势更显错综复杂。所以,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先行先试中逐步探索和积累经验。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是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乃至下阶段我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强大保障。新的发展阶段将表现出鲜明的方向性选择和结构性分化等规律性特征,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破解长期困扰我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难题。我们要切实增强争先进位的主动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面对更高的发展目标、更强的竞争态势、更多的现实困难,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激发活力、再创优势,乘改革之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领跑。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和“双驱动四治理”的决策部署,紧 紧围绕“四个领跑”战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再创优势,加快推进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努力在全市“四好示范区”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5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确定的目标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要把握以下四方面重点:一是坚持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稳增长是硬道理,调结构是硬任务。要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扩大内外消费需求,推进储备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建成项目早产出、早见效,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和支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研发,争创名品名牌,努力形成强大竞争优势。二是坚持增量扩大与存量盘活并进。引增量是重点,优存量是关键。要积极推进“空间换地”,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拓展,着力引进质量好、产出高、贡献大的优质企业,用增量的提升扩容带动存量的调整优化。要落实安商稳商各项措施,强力保障重点税源企业稳定,加快老旧商务楼宇改造提升,推动旧厂房、闲置地块等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为增量的做大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三是坚持改革攻坚与创新引领并举。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驱动。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积极有为有机结合,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四是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行。促发展是基础,惠民生是目标。要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民生保障同步改善。要把解决群众民生诉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等方面力度,不断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社会基层基础,全力实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Page: 1 2较旧一篇:2014年桐庐县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江东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