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读后感10篇(2)

  《大成若缺》读后感(八):越读越恨

  看了逝去的武林,惊为天人。然后看了小说,失望。再看这本大成若缺。越读越恨。恨自己又一次买了书。书的内容远不如印刷质量。照片和拳谱对付篇幅。看到一半,还在谈半场人生。而堆积的闲散内容到了后面又没有爆发的迹象。

  总结两点:

  1.逝去的武林的成功是尚云祥和李仲轩的成功。是老一辈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武术的快速流失相结合的产物。他们从武术中得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回馈到武术中去。所以不懂武术的人,看了也心有戚戚。

  2.最后一本,不再购买。也许是我水平不够,也许是编辑太过追逐利益。总之,爱的爱,也可以爱之后不爱。

  另外,给腰封写书评的人,大家都能**着自己的良心说话吗?

  《大成若缺》读后感(九):开启不同的门窗,走上不同的道路,他们带回不同的答案

  读《大成若缺》,亦甚感慨。

  我爱读徐君诸作,自《道士下山》而《逝去的武林》,信此君文能载道。又觉《国术馆》一篇,言万千无从言起之言,也许另一层面上,或较《高术莫用》前段,更靠近徐内心的家族过往。

  近读《大成若缺》,为徐君为大成王建中先生整理之口述史,更深地切近了民间武术人的生活,真实亦让人感喟。

  应该说,王建中先生的口述,揭开的是武术人裹挟着生活和他们时代叩问的武术生涯,这也是我曾在遇到过的某些武术前辈身上看到的写实。

  但在我的生涯里,还见过另一群人-------他们和王建中先生口中的人不同,他们更加沉默地任从时代流转,彻底洗刷了外在的血气和冲动,只为着千年一脉的技艺,落落生涯,武林中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属于另一个武林。

  我相信,他们和王先生所谈到的,都是这个时代武林的真实。

  毕业后,南北北南,途中由于机缘,见到一些武术和武术人。渐知武术者,如人生。有怎样的人生,就有怎样的武术;有怎样的武术,也会带来怎样的人生。每个武术人都是一扇门或是窗,让我们得以向那个属于武术者的莽原眺望。从每个窗口看去,那里的景色都不会相同。每个人可能推开的门,也不会相同。中国武术内暗隐的关于人生和天地的解答,也就深隐在每个期望走上这方莽原的人的脚步里。因为开启不同的门窗,走上不同的道路,他们带回不同的答案,而那苍茫的武术之境界就伴着此刻窗外高悬无数黯淡的星辰的天宇,弥覆前方我们可能经历的所有道路,任我们奔走和感动,永远在我们的机巧之外,寂寂无声。

  《大成若缺》读后感(十):道在眼前人不识

  我们70后这一代,据说已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了。别的我不知道,单就文学这一块儿,虽没成大气候,说小有所成绝不过分。这代人,怀揣理想主义的余温,在红旗下成长,对其世界观有重大影响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后了。我们看《少林寺》、《霍元甲》,读金庸古龙长大,又赶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所以至今很大一部分人对武术乃至佛道两家仍兴趣不减。然若徐皓峰有所*者,少之又少。当我们看到纪实性的《逝去的武林》,惊其为天人便顺理成章。徐兄皓峰的武侠小说如《道士下山》、《大日坛城》等,虽跳出金庸古龙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亦不离还珠楼主的底子,即,在不可思议的武侠功夫中能看到儒释道理论的影子。但能为徐皓峰争得一文学席位者,还非《逝去的武林》莫属。近日新书《大成若缺》承前者之脉,故事是真的,里面的人物仿佛从东单公园里溜着弯,和你打了个照面;理论*浅出,读者虽不易搞通关节,也知晓人家是有传承,靠实战打出来的,悟出的,是拳拳到肉的道理。亦即诗人唐晓渡说的,“虽系练家子言,然多结**于人生紧要,甚至可上升至哲学层面,有寸金杀人之功。”

  中国的文化是个圈。无论从哪儿走,沿途往往花团锦簇,到最后,终归于朴实无华。比如学拳,与儒释道,尤其是道家的理论有关,还必懂得中医,能在万事万物上悟道。大成拳传人崔有成在跳舞上悟出拳理。普通人走路抬脚,看见地上有脏东西,想到收脚已经来不及了。崔有成偏能一下子把重心转移过来。王建中跟他不是死学,别人说他,你怎么总有稀奇古怪的?王建中回答,“不管我怎么玩,都对,都在拳理中。水无定势,长江水上下游差别大了,但都是长江水。从生理上出来的功夫,才是真的。更上一层,要从性情中来,要有自己的风格。”嗯哼,岂止学拳!

上一篇:《云中之珠》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下一个男人会更好》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