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精选10篇(9)

  在所有的诗人中,作者最中意的无疑是李贺——在所有20位诗人的37篇作品中,李贺1人就占了7篇。李贺,这个**早熟的年轻人“不是一个凡人,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李贺的孤独,实际上远非“孤独”一词所能承担,它更是一种对于个体沉重、压抑与扭曲的生存状态的、极度凄厉与绝望的感受。这种令人烦闷、窒息的强烈不适,是这位年轻诗人瘦弱的躯体所难以承受的。他而不得不采用另一种方式来挣扎反抗——对死亡的渴望。李贺的孤独是孤独的极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反抗——即使在孤独中毁灭。这或许正是作者喜爱李贺的原因吧。

  孤独,其实不仅是诗人孜孜求索的情感状态,实际上也常常是诗人的实际处境。然而现实的孤独的重压常常使诗人们无法超脱,这也是为什么诗人们容易认同“穷苦之音”的原因。作者在《五•绝境中的悲情和沉迷》中这样说:

  “能为梦想所激励的人很多很多,而能够享受人生中的艰难、悲凉和恐惧中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它意味着强悍、旺盛的生命意志。李白知道,幻想毕竟是幻想,只有真实地面对人生的悲凉,才能使自己避免重新堕落回到那平庸而无目的的现实生活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诗人都有李白那样强悍的生命意志和王维那样“坚强的神经”。孤独已经带走了李贺年轻的生命,其他诗人将何去何从呢?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全副精神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付君权,一是如何对付自己……后者的目的则是寻求最佳生存方式,主要是使心灵充实完满、平静和乐。”(李壮鹰、李春青著《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当然,他们是有办法的。《依然旧时明月》指出了他们解脱的三条路径:

  温情。“温情是生命的证明”。自从张若虚第一次展露出“补情的冲动”之后,诗人们就 “没有停止过对温情的追逐”,他们用“温情的河流”,来冲刷“内心的悲哀”。这种“温情”,有正常夫妻间的恩爱(如元稹的《三遣悲怀》)、有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如韦庄《菩萨蛮五首》),而更典型的,恰恰确是现在看来畸形的——与歌妓、**间的温情(如柳永)。然而,有温情就有别离,别离,甚至温情本身,也是一种孤独。

  自然。隐逸之风,自古而有。隐逸,实际上就是以对自然的亲近,来表达厌弃人世的孤高姿态。这里的“自然”,既可以指王维的竹林、李白的明月,又常常不是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象,而是与人世相对的大自然本身。这方面做的最彻底的莫过于王维,他深厚的佛学修养赋予了他“坚强的神经”,这使得他能够退出自然,“并在对自然的关照中领略到一种澄明境界”。然而,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穷期”也泄露了他内心的焦虑,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尾”……

  自嘲。这种生存方式其实早在先秦“狂士”那里就呈现出了端倪,魏晋风流解衣裸形、优语饶言也是如此。而元代文人“小夫贱吏,亦以儒为嗤诋”的尴尬处境是历代文人罕有经历的,“温情”、“自然”的路径已经不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凄苦。于是他们把语言的利剑指向了自己的咽喉,在自我亵渎中表达着对困境的反抗。这种反抗是自杀式的。自杀能够拯救自己吗?

  近代文人经历了民族战争的血与火,也经历了反抗传统的笑与泪,他们的孤独较之以往的文人更为复杂,以至于上述三条路径也失去了效用。他们的诗,分明地透出一种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的气氛。

  那么,面对“孤独”的永恒主题,诗人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呢?

  这是一场开放的、没有结局的对话。或许有睿智的读者能够解答,也或许这原本就是没有答案的……

  在喧嚣尘世之中细细品味这本书,就如同在炎炎烈日之下品一杯冰镇的葡萄美酒:既有那水银泻地般的性灵之思带来的情感满足的畅快,又会因其犀利透彻的解剖而感到阵阵寒意,而这种畅快和寒意之后,却是深深的迷醉……

  导致迷醉的,不仅是情思,也在于那散文诗般的语句与文凤。

  尽管作者刻意回避着学术思辨,然而作者的学者身份和深厚学养却时时按捺不住,时隐时显地暴露出来。比如文中不经意间点缀的小考证和对相关文化传统的*浅出的介绍,等等。

  总之,这是一本既富诗情又不乏哲思,洒脱又不失严谨的集萃之作。与传统解剖式的鉴赏方式不同,作者尝试着用一种对话的姿态来解读诗词,相信这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们会有所启发。

上一篇:《莉莉安无处不在》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蒋介石画传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