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集读后感10篇(3)

  「V城系列」共四書。當中《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都曾在九十年代出版,這次由本土畫家重新設計及加進插圖。《博物誌》則是由曾在報紙上刊載,但未結集成書的故事組成。這批書以系列形式出現,輔以一篇總序及一些新寫的後記,使得董啟章那總體性的創作概念更顯完整、明晰。作者更特別寫了一篇短短的「V城系列出版說明」,交待當年創作時思考的問題,包括如何在小說的體裁中吸收非小說的元素以建構世界,也包括如何在香港不利創作的語境中,開發一種可持續的系列式寫作。可以說是文學對時代的一次總答辯。

  四書以辭典式條目為最基本結構。「V城系列」每一本都是由一堆詞組組成,一個詞組之下是一則短文章。這種寫法,加上作者刻意為之的敘述語調,使得《地圖集》、《繁勝錄》的故事看上去有著一種冷知識的質感。前者基本上儘是地誌學的專業詞彙或香港地名,後者則重覆出現「XX之城」作為題目。讀者像隨著紀錄片式的鏡頭,視線被引導著從我城上空緩緩滑行。然而,條目之下那些城市景觀其實是虛構出來的。董啟章調動了各種創作技法、知識甚至理論資源,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城市,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被懸擱在某個擬真的天空下。這是一場偽知識的敘述狂歡。

  例如旺角通菜街與西洋菜街便被他改寫為同一條街。在一段想像的歷史中,這條街在居民夏天種植通菜時被喚作通菜街,冬天種植西洋菜時則成了西洋菜街。政府雖然特意將通菜街和西洋菜街闢為兩條街道,嘗試解決郵政及登記混亂,但卻並未產生實際的改變:居民轉而每半年交替生活在兩條街上,雖要接受一段長時間才收到郵件的麻煩,「但他們依然保持農民樂天知命的樸實性格,對此並不抱怨。」

  《夢華錄》則是以微型小說虛構出一段物質史。九十九個條目便是九十九種的「潮物」、品牌或者流行符號:吊帶背心、Air Jordan、Birkenstock……《繁勝錄》的故事也有這一面向,如在「小食之城」的條目下,董啟章便不厭其煩地羅列了好幾百字香港小食的名字。董啟章在後記提到自己曾幻想自己有天會寫一部沒有內文,只是以題目構成的小說。這是《繁勝錄》讓人看得過癮的其中一個原因。《博物誌》也是寫人與物的關係。當中雖有《夢華錄》內出現的人工物件,但更多是自然界的動植物。

  相比《地圖集》、《繁勝錄》那種論述式,或者夾敘夾議的文體,《夢華錄》、《博物誌》基本上是純粹的故事。後者那種地方異聞式的寫法比較吸引我,既像是古典的筆記小說,又像是近年出版市場上頗受歡迎的怪物事典。當中「綠海龜」、「金魚」兩個故事很有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的色彩,很值得一看。

  「V城系列」一個最獨特之處是四本書的時間設定。這使它在地方風物、城市筆記這條寫作脈絡上翻出新意。這個系列的總序題為〈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因為這些故事是一群處於未來的考古學家直接敘述,或者挖掘出來的。換句話說,它們是在九十年代被預先寫下的墓誌銘。於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博物誌》的英文書名是Unnatural re-collections——不自然,指向的是時間上的不合時宜。

  董啟章的V城實指香港,但也可以不是香港。因為他在為這次出版寫下的總序中特別提到,「未來的考古學」並非預早宣佈結局的宿命論。這批作品寫成於九十年代末時代大變之際,於2011、2012年再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剛好又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抑或是在十多年前某個名為權力移交的晚上,真正的變化並未出現,而某種徵兆即將在當下破土而出,改寫那看似命定的終局?

  故事多是在時間縫隙中生長,負隅頑抗。

上一篇:《与艺术相伴》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在我说愿意之前》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