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陈寅恪》是一本由刘正//黄鸣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的20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一):再现大师的一生遭际
目前中国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有的从传记的角度予以全方位呈现陈寅恪风雨辉煌的人生际遇,有的从其诗词的角度予以挖掘陈寅恪先生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还有的从其家族史的角度予以寻找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源头。但本书却具有独特的著作角度,采用闲话的形式,以陈寅恪为叙述中心,从其名字、家族、求学、思想、友谊、心境、诗作等不同角度予以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出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二):看了,觉得不错
中国就得多出几个像陈老这样的大师,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样的评价不是轻易能给的!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人的课上学生云集。相比较一下,现在的许多的学术著作都是抄别人的,这种精神简直难得,不过话说回来了,我一直要想,像陈老这样的人在中国当代,能活得好吗?仅此一问,大家想吧!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三):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四):从陈寅恪曾被称作公子的公子说几句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而陈寅恪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教授之教授就不用多说了,是因为学问大的原因,这公子中的公子就值得品味一下。这个年月也有一些人号称公子,就比如什么京城四大公子,但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因为学识让其成名,而他们懒以成名的无非就是钱权的背景,外加上诸如泡妞之类的超群本领。一相比较,发现真是人心不古啊!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五):陈寅恪的教育观值得后人借鉴
从书中看到,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不小考,即便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学生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言到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老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可中国当代的教育却是不遗余力地推行着应试教育,细想想可悲不可悲——中国的教育题其实在太多人看到了,但却有更多的人迷乎着,所以才如此难以改变,终于到了今日这样不堪的地步。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六):陈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
看到陈寅恪老先生去世的内容,深有感触。
大致情形就是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革命者”乱拳打倒,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陈寅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读之,感之,伤之!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七):值得大家读得一本好书——《闲话陈寅恪》
刚看完,觉得本书完整呈现了陈寅恪的一生,且图文并茂,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值得一读。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国学大师,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他学贯中外古今,他在清华的辉煌时代,他在战乱时代的流离失所,他与王国维先生的浓郁师友情,他的不古不今之学,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他的难融新中国的痛苦心境,他与郭沫若之间的龙虎斗,他的充满隐喻的古体诗,他的譬如在死囚牢的晚年时光……所有的这些阅读点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读者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当下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图书的热销,就可见一斑。
上一篇:《从读心到攻心》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冬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