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岛 1》读后感(八):法国超现实主义童话
“一部具有颠覆意义的生死冒险小说”我看着这句介绍词,合上书页,心想这真是赞誉过度了。伊夫•格勒韦写了一部有关监禁与逃离的小说,但是赋予它“具有颠覆意义”这样的赞誉,真是相当于形容舒克贝塔历险记是富有创世意义的小说一样,《逃离岛》其实就是一部青少年小说,虽然题材新颖,但是还是脱离不了它的本质,而勇夺12项国际文学大奖,我很好奇是不是都是儿童文学方面的。罢了,抛开这些不谈,这个故事还是有些许有趣的。
故事从坎杜斯的床板断裂开始,生活在迷屋的少年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变会被神秘的士兵带走,而每走一个人,就会有新的“小朋友”补充进来。在这样一所少年集中营的迷屋中,孩子们分成淡蓝色、蓝色、紫色和红色四个层次,依次是更大年龄的孩子。米托便是最大年龄孩子,也就是红色集团中的一员。
六十四个年龄在12-15岁之间的小孩从未知的地方来到这个岛屿,他们没有关于过去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在超过了年龄之后将向何去,他们在迷屋里生活和成长,这里有缝制精良的制服,美味可口的食物,每天清晨要早起锻炼,每天中午和晚上分别是游戏和自习的时间,这里有固定的课程和课程考试,还有一项名为“齿球”的比赛让接近青春期和在青春期的孩子们**过多的能量。
监管这一帮孩子的是五个叫凯撒的男人,他们只有编号没有具体的名字,孩子之中有他们的耳目监视一切。米托在第四次被关进冷屋之后,从冷屋精灵罗姆那得知了一些关于迷屋和小岛的谜团,继而米托开始想了解自己将何去何从。故事便是在这里发生了转折,由一开始米托带领新来的孩子克拉苏熟悉一切,俨然一个迷屋中的前辈,到如今一种想了解未知所带来的反抗欲,每天晚上吃饭时孩子们喝的水是放了镇静剂的,而有一天夜晚米托没有喝晚饭时候提供的水,那天夜里,他发现原来长大的孩子都变成了仆人,每天夜里到他们屋里来收拾脏衣物带回去清洗。在之后,米托在枕头下发现了一张纸条,来自仆人,于是认识了六十四个孩子中另外一个知情者——克洛迪于斯。之后米托得知仆人中的反叛者即将发动叛变,需要在孩子中发展新的知情者。于是米托和克洛迪于斯便开始一个一个告知孩子们叛变的事情并且抓出了四名凯撒的耳目。最终叛变成功,孩子夺下了迷屋一部分的控制权,因为迷屋的另外一部分由士兵掌握,而迷屋设计特别之处在于,从孩子活动的区域这边关了们,另外一边的人便无法过来。在之后的故事进展中,孩子们派出了两个代表试图和迷屋外的脱离了掌控的仆人——断耳联系,但是最后收回的却是只收回了努美瑞斯的尸体,士兵们发现了他们,而在尸体左脚的袜子里,米托找到了罗姆留下的信,信中说道了士兵攻下迷屋之后会处决的孩子的名单,罗姆告诫米托今晚名单上所有的孩子都要逃离迷屋,于是红色和紫色集团的孩子们在米托的领导下开始了大逃亡。
这就是故事的大概了。第一册还留下了很多悬念,生活在冰屋之后的罗姆为什么要帮他们?而雷米斯又是有着怎么样的身世?背后的统治者乔维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世界?故事的发展往往有些许僵硬,而很多地方又突兀得让人觉得拙劣,作者着力于故事的叙述而忽略了孩子心理转折的渐进,着力于讲一个惊险的故事而忽略的情感的唤起,明快的笔法却缺乏雕琢和逻辑的缜密。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除了这样一个独立的岛屿,还有作者故事中的孩子处于12-15岁的年龄,这个年龄不小也不大,处于童年与青春期的交接,有着充足的能量,但是**并没有得到唤醒。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年龄,正好回避了青少年中最重要的欲望的冲突,而我很好奇如果是15-18岁之间的年龄,作者将怎么处理孩子本能的欲望所带来的冲突了。
除了监禁与逃离,这本书还可以抽象出一些其他的主题,比如僵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控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恐惧与服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所带来的心理变化(这点书中倒是没有什么描写)、权利争夺等等。但是当认清这只是一部青少年小说,过度诠释就不好玩了。
《逃离岛 1》读后感(九):儿童心理教育:【工业化生产】模式还是【高级定制】模式?
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青少年成长的精神环境建设问题愈加凸显。与优越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脆弱的心灵、迷茫的情感。无数失了灵魂的孩子用各种不同方式**着自己的愤怒,用极端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我们空虚,我们无助。孩子的诉说方式是简单直接的,但犯罪低龄化、叛逆当道的背后,最值得反思的还是社会和所有家庭、教育工作者。关注儿童心理教育,重视儿童心灵成长,成为越来越多70后、80后家长热议的共识。
上一篇:少女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苹果的哲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