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读后感(七):过把瘾
dennis走进他的闺房,从简易书架上取出这本书,说道:“这本,很好看,但是你一定要还给我。”
我看看封面,问道:“竖排繁体噢?”
“恩。好,现在迅速离开我的闺房……哈哈”
一天到晚瞎逼忙的日子是无法一口气把书看完的,于是我用了两口气──两个不完整的晚上。
我周五晚上用第二口气躺在床上看《罪行》,男友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看得我晚上做噩梦,一直在各种追杀。“晚上一直做噩梦”──如此有带入感,我觉得是对书很高的评价。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诸事好奇,问题很多,大家都说我太八卦。二十多年死性不改,愈演愈烈。这本书让我很过瘾,并且让我知道了一个我从前忽视的群体──律师,他们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好故事!
我最喜欢其中的《棚田先生的茶碗》、《正當防衛》、《绿色》《拔刺的男孩》、《衣索比亞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绝佳的剧本,一边看一边想象他拍成电影的构图与打光。英美法系是一个多么过瘾的法系,把有利的证据无限放大和追寻。《公正》http://book.douban./subject/5408882/ 一比之下就弱爆了。
周五晚上凌晨一点半,看完最后一个故事《衣索比亞人》,作者编排很好,最后一个故事是温情大结局,让人可以舒口气睡去。给dennis发条短信:“这本书满足了所有我对于故事的好奇、追探与幻想。谢谢,晚安。”
“我知道妳想要什麽,晚安。”
──这个时候我认识dennis5天。
《罪行》读后感(八):虚构的真实(上海壹周)
我第一次知道此书还是通过一档台湾的谈话类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在他亲自主持的《我们一家访问人》里推荐费迪南德-冯-席拉赫的这本《罪行》,并邀请了几位社会记者,讨论台湾本土的社会案件,黑社会潜规则等等。几位嘉宾也都有料可爆,大谈自己当年如何与黑帮头目交涉,挖出重大刑案背后的秘辛因果,说得绘声绘色。
就内容而言,《罪行》一书也提供了类似的视野,比如《棚田先生的茶碗》的故事简直堪比《两杆大烟枪》:三个愣头青与一名女佣里应外合偷取了一大笔现金和一只古董茶碗,而后又被流氓波寇尔黑吃黑。波寇尔派出手下华格纳与失主联系想狠敲一笔,却不料两人旋即被杀且死状奇惨。惊恐之下,其他人只得主动归案并联系律师将赃物奉还……不过,更多的时候,书中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普通人何以被逼到犯下罪行的境地,在《费纳医师》这一篇里,费纳在二十四岁时发誓永远不会离开妻子,这却使得他的妻子有恃无恐地每天挑剔甚至侮辱他,一直到他七十二岁时终于忍无可忍,费纳在法庭上简短地总结自己的一生:“我爱我的太太,最后我杀了她,但我一直深爱着她。我答应过她,她永远是我的妻子,到我死都不会改变。我违背了诺言,只有带着我的罪过活下去。”对此席拉赫有个比喻相当形象:“我们的一生同样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层下极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会丧生。有时冰块无法承受某些人的重量,于是冰破人落海,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一刻,如果幸运的话,事过境迁,我们依然继续跳舞。如果幸运的话。”他说,他想写的正是这样一些人的失败、罪责和伟大,而这些人和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罪行》里的故事自然精彩,但是到底该用何种眼光来看待它们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博尔赫斯创造了一种可被称为“真实的虚构”的方法,他佯装置身事外,坚持用评论的口吻来谈论那些他自己幻想出来的事物,仿佛它们真的早就存在似的。他的小说因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效果:读者不是移情于小说中的人物,而是感到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难辨,他因此可以自由地从一边跨向另一边。与之相对应,则我们或许可以把我们在席拉赫的《罪行》一书中看到的东西叫做“虚构的真实”,因为作者是执业近二十年的刑案律师,书中所收录的故事乃是由他在受理的超过七百桩案件中选出,这一切都向读者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就故事的细节而言,却很明显地让人感觉到可能是虚构的。比如作者在《幸运》中如此描写伊莉娜自溺失败后的情景:“当她再度回到湖边时,长大嘴巴吸气,肺部瞬间充满了氧气。她裸身站在水中,放眼望去只有岸边的树、芦苇和天空,于是放声大喊,直到筋疲力尽,她为哥哥的死和心底的孤寂及伤痛而呐喊。她知道,她会活下去,但她也知道,这里不再是她的家。”一个人或许会向律师谈论自己试图自杀的情况,但应该不会以这样的方式谈论细节,其中显然有不少是出自作者的想象。
上一篇:《东宫》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全世界只有我看得见你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