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履途》的读后感10篇

  《文学履途》是一本由[美]《纽约时报》主编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履途》读后感(一):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被书写

  《文学履途》的致谢里有这样一句话:“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曾被人踏足过。我要感谢在世界上漫游的众多文学大家,他们以不同的语言,写下了激励人心的文字。”读完《文学履途》后,我想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丰富的人性和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被书写。

  《文学履途:漫游在伟大故事诞生之地》是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合集,收录了38篇游记,纽约时报设立文学履途专栏期待“确定的任务让我们更好地感知当下,而非闲逛,刷新自己的社交信息或惋惜国记漫步的花费”,使旅行仪式化,抽离掉个人的身份,增加追踪喜爱的作家的任务,为旅行增加了文学的属性。其特殊性是这些游记均走在杰出作家曾生活的地方,重走这些路在追寻灵感迸发的一刻,或是书中描述的微小地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游记与评论的集合,也是一个不错的书中书单。

  1、交叠的趣味:第一篇马克吐温的夏威夷,由劳伦斯唐斯撰写,他走的当下的夏威夷,同时在回顾马克吐温走访时未完全开发的天然样子,而马克吐温与劳伦斯同为旅行者,是作者与作者的身份交叠。而纳博科夫篇也有这样的交叠感,作者兰登 Y 琼斯在美国西部之旅,几乎重走纳博科夫夫妻的旅行,而这一段行程同样是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的旅程,在文章中常能看到随着风景与《洛丽塔》作品中的几多相似,似的三者在时间上出现交叠,仿佛看到纳博科夫在那一刻获得的故事灵感。

  2、作品的根基:凯鲁亚克篇作者这样形容他生活的孤凉峰“在山中度过的时光里,他的文字和修辞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伊舍伍德的柏林是他小说的灵感,他周边出现的人,常去的“男孩酒吧”融汇在他笔下柏林人“私密且出格的生活之中”。埃莱娜费兰特的卢萨迪区和博尔赫斯的“巴勒莫”都在作品里留下了危险暴力的影子,这种意象渗透到作品之中,成为抹不去的痕迹。

  3、温柔的细节:费雪篇,她的仰慕者之一约翰马丁住在她去世前居住的房子里,他说每次穿过卫生间的门走向卧室时,门会自动关闭,“我知道那是费雪”。

  《文学履途》读后感(二):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

  (文有剧透,慎入)

  初读《文学履途》的介绍,说是《纽约时报》的专栏,这让人想到《巴黎评论》,由于《巴黎评论》系列早就是我的心头好,看到这本书,也是没有犹豫就开始读。

  《文学履途》大致有38篇关于作家的短文,多是作者到作家生活之地探访,与我平时喜欢读作家的书信集、或是有水平的作家访谈一样,都是一种对作家的创作和生活的窥探与想象。比如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不单靠面包活着》,发现陀氏无时不在哭穷,写小说都是为了挣钱,还不断要求出版社预支稿费。这便让人感到安慰。

  《文学履途》有几篇出众的篇幅,和《巴黎评论》带给我的启示相似的是,会让我对一些不熟悉的作家产生很大的兴趣,这也是一种推介作家的好方式。比如书中提到的费雪、玛丽奥利弗、唐帕特森,有人独自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有人把纸张和铅笔藏在树林里以便散步的时候随时创作,虽然是从未接触过的,我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些作者灵魂的魅力。

  如同费雪谈及遗物时说的:“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我所留下的,会融入空气,化为烟雾,散为一阵水汽,像这样落在某样东西上,也许它们会微微闪现一丝光芒。”

  以下摘自《滋养身心的房子》:

  费雪给了普雷德尔布弗里3.94万美元,让他来建一座她形容为“深受自己古怪癖好影响的小屋”。他为她设计了拱形的红木天花板,黑砖地板,还有一间奢华的卫生间,面积有另一间卧室那么大,中国红的墙面很适合挂艺术作品。

  厨房是开放式的,像船载厨房那也简单的一栋。它的亮点在于水槽上的那些窗户,当人们在水槽前刷洗的时候,可以在窗外果园投射进来的光线与阴影中沉思。

  费雪的卧室有一个露台,从那里可以直接看到钟楼,房间里挂满了以前旅行带回的纪念物:一张来自威尼斯的海报,以及来自法国的耶稣诞生像。书架上的绯红内饰和大门入口的红色遥相呼应,整座房子的中心是一个坐卧两用长椅,看上去就像女王的宝座。

上一篇:新世纪饮食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