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经典读后感10篇

  《容忍与自由》是一本由胡适 著 / 潘光哲 编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一):自由,我可爱的自由!

  全书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自由、什么样的社会”展开论述。

  笔法精致细腻、视角大气磅礴、文思*浅出,呼吁民主自由。

  欣羡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华茂盛,胡校长无愧“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盛誉。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二):残酷社会的前因

  天才总是成群结队,文艺复兴如此,五四一代亦然。一个社会往什么方向演进,天才群体担负了很大的责任,当今中国的糟糕状况,其实胡适一代也是要承担不小责任的,老毛的残忍与残酷也是那一代人不宽容、焦急心态的极端反应,只不过是以最恶的形式。

  很可惜,胡适的容忍与自由没有在中国社会深深扎根下来。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三):新约哪一章讲过,为什么我没有查到?

  《自由主义》·····甚至于极少数人的信仰与主张,“好像一粒芥子,在各种种子里是顶小的,等到他生长起来,却比各种菜蔬都大,竟成了小树,空中的飞鸟可以来停在他的枝上。”(《新约马太福音》十四章,圣地的芥菜可以高到十英尺。)人们能这样想,就不能不存容忍别人的态度了,就不能不尊重少数人的基本自由了。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四):书生的骨气

  以前我一直认为只有武生才会铁骨铮铮,书生都是柔弱无力!但从胡适的文字里也感受到那种不屈。

  对于强权的不屈,对于自由的追求!敬佩之心油然而起!

  胡适说自由,是你有批评别人的权利!!对于共产党的言论他也丝毫没有遮遮掩掩,让人感受到先生的直率!

  不过,这本书既然在大陆出版,相信共产党也感受到一些民心,有意引导!这已经是不错的表现,毕竟美国的民主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加油啦,中国。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五):民族文化只是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

  一个优秀的民族不是建立在一群奴隶的基础之上的。不把别人的眼睛当自己的眼睛,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自己的耳朵,不把别人的脑袋当自己的脑袋,只有有多能独立思考的头脑才会有个人的进度,而随之才会有群体的进度,社会的进步,自由也适用于此概念,没有个人的自由何谈名族的自由,因为社会归根结底还是由人构成的。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是由社会的制度决定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何来的人们思想自由,无个人的思想自由又何来的民主。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六):不错

  1、看着那么年轻的胡适又带来的照片和文章,唏嘘感叹,我们都会死的。

  2、关于陈独秀那段有意思,既尊重又执意你认为那样的专制可以理解吗?然后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随着境遇的变化后来又殊途同归,但我相信命运和境遇比思想和人格如果不是更起作用也至少相同

  3、那个时候就有人欲横流的忧虑了觉得社会不行了,但现在还觉得民国很美好而温良,所以别担心,我们还是会有自己的回忆的

  4、那个时代的思考即使到现在仍然有用,因为这根本就是人性的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清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七):离开的人

  陈独秀和胡适是好朋友,虽然一个致力民主,一个热衷共产,但最后却殊途同归。

  只是胡适等了好些年,而陈独秀那时已近死去五六年。那篇关于陈独秀最的根本认识是死前最后的观点总结。好在死在了建国前。

  宽容与自由。

  这是多大的气度。虽见识了共产的暴力,却没有反对他们,因为要有“反对派的自由”。胡适做到了。

  可是老毛没做到。对斯大林的本质,两人完全看透,这不是个人导致 而是体制使然。

  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想耍酷,想秀人格。免了,从古至今,没有比这更很的政权了。

  胡适好歹活到了60年代。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八):兼容并包,才是强大

  胡适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了解胡适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是如何的强大,蔡元培、辜鸿铭、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这些人的名字数都数不过来,哪一个拿出来放到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大师。先不论本书中胡适的观点正确与否,因为你永远无法用现在的观点去评价以前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把自己放到胡适的那个年代,去感受他独立思想的养成,去感受他的思考方式,这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

上一篇:走,结婚去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初夏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