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笔记》读后感(六):和定西一样朴实的游记
偶尔在书店看到的书,看到的时候是塑料封装的,无法打开浏览其中的内容。但好在书不厚,也就一百页左右的样子,书也不贵,又打折。所以没有犹豫就买了。拿回家刚看了两天,结果被女儿发现了,虽然学习很紧张但她还是看了不少内容。害得我一连好几天丢魂落魄的。书一重见天日,我的心又被其纠住了。定西是我的家乡,但很多县城、乡镇我都没有去过。尤其是漳县、岷县、通渭,只知道漳县的旅游业因红色旅游与“汪氏文化”而比较发达,岷县的当归远比冷子出名,而通渭是文明全国的“书画之乡”。从这本游记中,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对酸饭、洋芋的感情更深了。与全国很多地方相比,定西依然很穷,有些农村的孩子可怜的连碳素笔都没有见过,上了十几年学毕业后未必能找到工作,但这并不影响定西学生的顽强的苦学精神。不管怎么说,家里、村里出了大学生是最自豪的事!谁的学生、哪个中学出了名牌学校的大学生,即便上面来的领导都要另眼相看。
虽然自己也对定西的很多地方非常神往,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有些县城乡镇恐怕依然终生都去不了。秀才不出门,知道天下事。自己本来喜欢看反应甘肃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多看点书,多看点好书,也是一种收获。朴实对朴实,才更显得朴实的平凡中的伟大!
建议甘肃籍,尤其是定西籍的同胞们都通过各种途径好好看看这本书,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收藏之一!
《定西笔记》读后感(七):定西笔记——记录乡土
在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时候,我依稀记得老师讲解过乡土文学,但是现在对它我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是讲农村里的那些事儿。这里肯定会有贫穷、疾苦,但是通常也有质朴、真情,并且带着作者的反思和悲悯。读完贾平凹的《定西笔记》,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这本书确是一本笔记,记录了作者走访定西的人情、民情、事情,一边读,一边脑海中就闪现作者描绘的场景,似乎黄土高原的骄阳、沙土、寒风迎面袭来;似乎**纵横的山丘,坑坑洼洼、不平整的土路就在脚下;似乎巷道中野狗的叫声,拉车时牛鼻的嗡鸣声就在耳边。
书中作者的很多想法,也让我找到共鸣。当作者进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看到“那些呛人的灶烟味,甚至见到巷道里的瓦砾、柴草和散落的牛粪狗屎,就产生一种兴奋来,也以此来认同我的故乡,希望着农村永远就是这个样子。”现代的都市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些所谓的城里人,经常在空闲的时候到农村“参观旅游”,然后兴奋的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盯着农具认半天,能上手干两下就大呼了不起,总是赞叹“哎呀,还是人家好!看人家那个鸡蛋,看人家那个玉米……”,然后美滋滋的买点原生态的东西回去,继续过着不断抱怨又不断向往的都市生活。包括我自己在内,也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永远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却希望那个农村永远保持那个样子,等着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再去临幸一下。从来不去想,生活在那个农村里的人,也是渴望自己的农村发展的,也是希望自己住进楼房的,也是想要自己富裕的(当然那些依靠采摘、旅游,发展新农村经济的事迹并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我总是觉得那些行为是一种颇为自私的生活方式,是想要显示自我的优越感。
在乡下看屋舍,作者最害怕看到两种情况,一是老传统的房子拆了,盖那种水泥预制板的四方块,二是主要公路沿途的村子,地方政府要形象要政绩,要求朝着公路的墙一律搪上白灰,甚是鲜亮,可侧墙或村子里面的房墙仍是破败黑灰。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坐车经过天坛和前门的时候,都看到的是宫瓦灰墙,墙的前面还种着花花草草,阳光明媚的时候,色调搭配在一起特别好看。前门的“宫墙”不高,所以能看到墙后面那些百废待兴、被拆得支离破碎的破房子,但是天坛一带从未注意。有一次无意中走到墙后面,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的旧楼没有拆,都是三层小楼,常有穿着睡衣的住户到楼下来上公共厕所,或是穿梭在楼宇之间。电线交织在一起,各种招牌、广告堆叠,楼下是各种小店铺,卖日用百货的,卖吃的的,还有一个不算大的菜市场。而仅隔几步之遥的,就是修葺干净整洁、像政府办公楼的自然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天坛公园。
上一篇:《商业的常识》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羽·黯月之翼》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