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太喜欢读“反战”的题材,总以为战争离自己太远。所以初读这本书时我挺怕自己读不下去的。幸而,后来我发现,它只是讲了个爱情故事罢了。相爱之时,温柔,打趣,傲娇,痴缠,相当虐狗。虽然爱情发生在战争之中,却没有血淋林,没有残暴,偶尔的生离死别都是一息之间轻巧巧地发生,没有主人公哀嚎呐喊,没有恸哭流涕。最后爱人死去也不过是“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冷静、克制。
读这本书,却又觉得它不仅仅反战,它反对的是一切带有蛊惑、煽动、洗脑性质的不理智行为。无论蛊惑别人的人,还是接受蛊惑的人,都是丢失了理性的。一个人想战,千万人跟随。一个人想杀人,千万人助他杀人。摇旗呐喊的人,真的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吗?那些宪兵,在撤退之时,抓落单的军官杀掉,发现有口音的人就当奸细杀掉,这种疯了的行为虽因战争而起,却可能已经与战争无关,——难道如今的太平年月,就没有这样疯了的行为吗?
凯瑟琳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说:“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愿我们的人生不是。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六):海明威小说的阅读后记
不得不承认,海明威的小说以及同时代的美国作家的作品我读的很少。这其中没有什么原因可辩解,仅仅是没有读罢了。海明威的小说之前一本也没读过,倒是读了他的随笔集《流动的盛宴》,这本书很有趣,让我目睹了当时的作家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尤其喜欢里面描写海明威个人与菲茨杰拉德夫妇交往的片段,满足了我对作家生活的窥探欲。
虽然海明威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他的名气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了。谈起他,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硬汉,从照片上看,他的模样挺符合硬汉的形象的。两只眼睛瞪着前方如同狮子一样,满嘴的胡须更增加了男人的气概,宽阔的肩膀,以及硕大有力的双手,感觉他一拳打下去可以打折一棵树。
就是这样一个魁梧有力的男人写出了一部部惊世之作。今天我看完了他的《永别了武器》,对他的崇拜之情更加的深厚了。本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我”与英国籍护士的爱情,当然爱情仅仅是佐料,是一段插曲,全书的重点还是放在我个人的战争生活上。战争带给人的只是死亡,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都无法驱散人们心头上那种命运的阴霾。海明威在本书里细腻的描写了两个恋人之间的那种甜腻的气氛,最后也因为女方难产而死告终。里面出现做多的描写就是雨,几乎这部小说的场景都是发生在雨水中的。雨的景象带给人一种凄惨和孤独,这正是象征了战争的黑暗面。同时,雨景也起到了一个渲染的作用,让读者置身于战争的恐怖阴沉的环境中,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内心,也更加犀利的批判了战争的罪恶。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在文体上的创新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家。海明威力图抛却个人情感,用最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把各种现象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又反应出了一个时代的内在精神。他的文字表面下面有深深的暗流,这也正是他的小说有趣的地方。他竭力避免使用形容词,克制动词的使用,把一切描述做到最简。我在读的过程中尤其享受他的对话的描写,那种带有节奏的语感好像在聆听一段美妙的音乐。
海明威同时也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泰因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写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面,因此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就形成了。
迷惘的一代代表着当时整个社会人们惨淡的心绪。战争结束,被其摧毁了一切,包括人的精神层面,他们忧伤,他们空虚,看不到未来。他们的理想破灭,这一切都是被战争时期宣扬的“民主”、“光荣”、“牺牲”所背叛。海明威的小说中也流露出这样的一种感情。他描写酗酒,钓鱼、恋爱,斗牛,赛马,打猎,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无聊的消遣,他们只能依靠外在生活的附属品来得到暂时的解脱。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七):永别了,海明威
一次性在网上买了海老两本书:《丧钟为谁而鸣》与《永别了,武器》。讲真只从简介来看今日这个题目我本是拟给《丧钟为谁而鸣》的,届时我已经读完了两本书,加上此书读起来更富硬汉精神用这个当题目权当告别海老。而我初时构想给《永别了,武器》的题目叫做《最好的爱情无由而起,痛苦而终》,显然彼时我把阅读重点放在了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上,直至全卷读完才发现海老要揭示的东西比爱情要深刻的多。
上一篇:《奈良美智横滨手稿》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