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0篇(2)

  战败后的日本人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接受了失败,正确认识到曾经军事强国的政策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既然错了,马上改弦易张,正视现实,开始了自治与自救图强。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其行为处处可见与中国雷同之处,但日本文化又完全区别于中国。他们在对待婴儿采取最大程度的自由与纵容,婴儿期一过,限制就渐渐多了起来,各种规矩、要求束缚了人的自由与自主,而当日本人进入老年后,又几乎可以像孩子一样不受廉耻的约束。

  这种育儿方式及人民培养机制,造就了日本人典型的双重性性格,使他们既非常礼貌周到“却又粗野蛮横”;其民众“冥顽不化"却又能迅速适应”最激进的创新“;日本人本性柔弱却不喜欢顺从上级指挥;他们忠诚慷慨”却又阴险奸诈,睚眦必报“;他们英勇却又怯懦;他们的行为多半为了面子却又有着真正的良心;他们军纪如铁,士兵又时常不服管教甚至无视军令;这个民族积极地学习西方新知识,同时却又狂热地守旧。

  《菊与刀》使我最大的收获是,任何个人、组织、国家的行为皆由其文化背景、自然生态、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习性所养成,其文明程度及劣根性表现亦由内部积累所产生。一定要暂时摒弃自己的行为依据,尽量避免以己度人,*其内,了解其人的思维和情绪习惯及表现出来的形式,才能客观、公正与智慧!

  《菊与刀》读后感(六):对秩序和自我的执念史

  菊花柔美雅致,宝刀血腥征伐,一面是唯美的祥和安宁,一面是武士道的暴力忠义,正如书名所示,日本民族似乎埋藏着双重性格。他们可以从过分的浪漫突然转变为对家庭的绝对服从;他们可以在“正事的世界”里坚忍苦修、谨慎克制,也可以在“人情的世界”里沉溺声色、放纵欲望;他们崇尚艺术,园林、插画、茶艺……对美的追求堪称极致,但同时他们又崇尚武士道精神,道义、规则、阶级……一切必须有序进行;他们甚至可以拥抱异族的文化和制度,却仍能自然的保持自己的传统……

  这看似双重的性格里到底蕴含了何种共同的因子?本尼迪克特即是在探究扎根于这个民族深处的东西。多年过去,书中描绘的一些现象或已消失,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一个弹丸之地多次受外界文化**,却仍能万世一系、保留传统,足以让世人看到他们的坚忍和固执,这种执念体现在对自我名声的道义、对天皇的忠、对长辈的孝,以及对秩序、纪律的无限服从。这种执念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却也容易为极端思想培育温床。

  对于这个民族,似乎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规则的、正事的世界,一个是人情的世界。在正事的世界里,每个人在既定的等级中履行他的义务,履行其忠、道、孝等职责,他们隐藏起了自我意志,遵循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纪律、礼节来获取相应的尊重,像个机器一样执行社会期望他执行的事情,做出大家不会嘲笑的决定,名誉是他们永久的追求。为了名誉,他们不惜以自杀的方式“擦去污垢”,寻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结局;可是,长时间隐藏自我意志的后果只能是压抑,于是有了人情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放纵、可以呐喊,只要享乐不耽误正常世界里的职责,一切都可以被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菊与刀》中——菊为“掩饰起来的意志和自由”,刀为 “自我责任的态度”,似乎解释的更加切题。

  同为东方人,对书中展现的一些日本人的情况可以理解,可是更多的——对日本人特有的想法很难体会。他们那种坚韧的意志、极端的道义成全、对天皇永恒的忠心……放弃个人意志来遵守社会秩序的行为究竟源于什么呢?他们的人生观里,除了道义、规则外,却没有种下善恶的概念,他们的羞耻感源于外界的评判而非内心道德的谴责。也正因为此,这个民族有最平和的民众,他们愿意舍弃自己的意愿来保证社会的良好运转,却也隐藏最极端的可能,民族主义一旦煽起,善良的人可以为了成全某种道义而变成杀人的恶魔。

  《菊与刀》读后感(七):菊与刀

菊与刀8.2[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 2011 / 译林出版社

  用了2天半的时间读完了由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这本令人震撼的书。作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通过社会、人类学、历史、宗教、人情、战争等视角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日本社会。

上一篇:《鬼父》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失踪者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